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见风散成粉 民国图书修复难 发布时间:2011-1-24 0:00:00   作者:  
http://collection.sina.com.cn/gjsb/20110124/094413199.shtml   江苏省古籍保护成果展亮相南图   修复工具20多种,工序繁琐   展厅内设有一张桌子,上面摆满了古籍修复所用的工具:调色盘、毛笔、橡皮锤、铅坨、修复锥……数一数,竟有20多种。而工作人员现场展示的古籍修复过程,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修复古籍要先把书拆成分页,经过补洞、喷平、倒页、折页、捶平、压实、钉纸捻、齐栏、修剪、打磨等十多道工序后,再装订起来。展厅现场,一名修复人员将拆下的古籍书页反面朝上,用毛笔蘸上浆糊,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纸粘到破损部位,再用镊子把多余的边角撕下;接下来,另一名技师将补好的书页喷上水,一层书页一层溜边纸地叠压好后压平……一道道工序看下来,很多观众连连感叹:“这么多流程,又麻烦又枯燥,怎么能坐得住哦!”   “保存好一点的古籍一天能修两三页,破损严重的话,有时一天连一页都补不完……”一位修复人员告诉记者,南图馆藏的160万册古籍中大约有50%亟需修复,以现在的修复人员和速度,1000年也修不完,除此之外,全省各地申报的急需抢修的古籍更是多达111余万册!“就像愚公移山吧,一点点耐着性子做。”他说。   民国书籍老化问题比唐宋古籍严重   一般人都以为,年代越久远的书越难修复,但实际上,由于纸质的不同,民国书才是修复的“重灾区”,其老化问题比唐宋古籍严重得多。   宋代古籍历经千年,保存较好的仍然和新的一样,但民国书籍的纸张却大多变成了咖啡色,一碰就会碎成“面包屑”,有的甚至一见风就散成粉末。“宋元时期的纸张是碱性的,而清代以后,由于使用木材造纸,木质素的酸性使纸张寿命大大缩短。”南大图书馆古籍保护专家邱晓刚介绍说,民国图书由以往的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这给修复工作也增加了难度。   为了抢救这些民国书,首先要做的是“脱酸”。现在,一本书“脱酸”的成本大概在80—100元,修复时使用的一种进口“美浓纸”,一页也要100元左右。因此,业界专家正在呼吁图书使用无酸纸,这样只要在现有图书成本基础上增加10元左右,就可以使图书多保存200年。
(来源:龙虎网-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