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晁会元尝到“本草”甜头 发布时间:2011-1-7 0:00:00 作者: 





http://news.163.com/11/0107/03/6PP1T71700014AED.html
在谈论《本草纲目》时,我们还忘了谈论些什么?
在去年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本草纲目》(金陵本)成为焦点:它是《本草纲目》的最早版本,也是惟一由李氏家族自编的版本。此前,全世界共发现了7部金陵本,中国只有两部,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上海图书馆。最惊人的是,这次展出的金陵本是由个人发现的,来自河南省收藏家晁会元。一直行事低调的晁先生,如今是首次对外公布他的“捡漏”历程。
《本草纲目》脱稿于1578年,经过李时珍三次修改定稿。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于1580年及1590年两次前往太仓和南京,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1590年至1593年,胡承龙前后历时四年才全部刻完,共有52卷32册。然而,在书即将出版之时,李时珍告别人世,没有能目睹自己心血的问世。
金陵本为《本草纲目》初刻本,多能体现著者本人原意,但由于经费不足,印刷质量不高。而到了1603年出版的江西本,由于是官方主持,刻印精良,于是成为了以后的通行本。因此,明清以后的版本无一是以金陵本作底本,古今许多著名学者竟也未能亲见金陵版本。目前,国外的金陵全本分别藏在日本、美国和德国。晁会元介绍,日本一些财团对金陵本趋之若鹜,若能拥有一到两册残本,都会摆在显要处,当作炫耀的资本。
跟明清后印本一对照可发现,金陵本原有的和正确的内容,被遗漏或错改了不少,在医学上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比如,卷十七狼毒条附方,治“九种心痛”,用狼毒、昊茱英、巴豆、干姜、人参、附子等药,其中附子“炮,去皮,三两”,金陵本作“炮”,江西等各本却作“泡”,改变了药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客观上造成了中医治疗中的一些错误,因为历代中医都以《本草纲目》为纲。
不过,当年晁会元发现金陵本时,却不太清楚它的珍稀性和历史沿革,颇有些“捡漏”的意味。2008年,晁会元结识了一位退休工人,说家里有一套明代版画《烈女传》,邀他前往观赏。当晁会元费力来到了河南伏牛山深处时,却发现那套书只是民国影印本,颇感无奈。此时,人家却抱来了一摞所谓的“医书”,问晁会元是否需要。当时晁会元的第一反应是,古代医书流传下来的很多,一般藏家都不要。虽然看见封面上写着《本草纲目》,但晁会元也不敢相信它是珍本。
最后,竟是其中两卷图画触动了他。它们大约有一千余幅,显得古朴自然,是明代的画风。后来才知道,这些画是李时珍的三个儿子“客串”的作品,他们都不是专业画家,这两卷画也只有在金陵本中才有。于是,晁会元只花了几万元,就带走了许多人满世界找的金陵本。
将金陵本带回家后,晁会元在很长一段时间没碰它,任其安放在角落里。但当他开始研究后,就发现了很多疑惑。于是,他辗转找到了国家图书馆古籍研究权威郑金生教授,结果郑教授答复:“可以肯定这是新发现的金陵版系统的《本草纲目》明版之一。这是近年《本草纲目》版本的一个重要发现。此本的价值很大,毋庸置疑。”
经鉴定后,文化部批准将这个金陵本定为国家珍贵古籍,并在国图特展中展出。2010年6月,该书送达北京。国家图书馆高度重视,立即专款修善保护此书,并将进一步组织对该版本进行深入研究。
就这样,民间藏家的发现震动了国家相关机构,推动了《本草纲目》版本研究的进步。晁会元总结道,这部书的珍稀性主要在于存世量少,而且《本草纲目》本身涉及中医、化学等多个领域,学术价值很高,加上被全世界追逐,于是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就不奇怪了。“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藏家要积极联系相关机构,让他们协助对藏品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发掘自家藏品的应有价值。否则,再好的东西,或许都会被遗忘在角落里。”
(来源:北京日报(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