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为文明继绝学 让薪火永相传 发布时间:2010-12-27 0:00:00   作者:毛立军  
http://cppcc.people.com.cn/GB/49056/13587175.html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歌,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瀚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每一个民族都有一部光荣的历史,每一个民族都曾创造过自己辉煌的文化。他们用口耳相传,用利器镌刻,用文字书写,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多彩、卷帙浩繁的民族古籍。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在长期的传播交流过程中,发挥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发展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对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前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上,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道出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价值所在。   寻古觅籍 抢救保护   据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介绍,我国从1984年全面开展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成立了由国家民委牵头,十几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保护机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100多个市县建立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少数民族古籍专兼职人才达到5000多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20多年来,特别是在“十一五”时期,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抢救和保护。从结绳记事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策、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佛藏、工艺、美术;从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西夏文、和田文、察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种繁多,包罗万象。截至目前,被保护、抢救的珍贵少数民族古籍已达百万余种。同时,5000余种优秀的少数民族古籍精品被整理出版,数百种少数民族古籍获得了诸如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出版工作,这是一项收录我国55个少数民族以及古代民族古籍文献和口传资料的重点文化项目。《纳西族卷》、《白族卷》、《哈尼族卷》等19个民族卷已完成编纂任务。其余各民族卷的编纂工作均在有序进行中。全部完成后,全书将有60余卷,约110册,共收录书目30余万条。它将把我国各少数民族落之于笔端、传之于口头的各种古籍文献一一清点入册,填补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任务繁重 资金人才匮乏   尽管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仍然面临不断湮灭消亡的危险,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丹珠昂奔表示,面对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救人、救书、救学科”依然是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少数民族古籍大多由民族民间艺人、学者掌握使用,随着岁月的流逝,精通者越来越少。由于工作经费短缺,专业人员匮乏等原因,造成一些地方大量少数民族古籍散落于民间,底数不清,普查抢救乏力。同时,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保护手段,一些商人和不法分子倒卖古籍猖獗,近年来许多瑶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不少东巴经书被偷运到广州或海外倒卖等等。由于保护条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数民族古籍在民间的灭失更为严重。   “古代文献解读的难度大,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达到工作的要求,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力不足,有的古代语言和文字能释读的人已寥寥无几。”中央民族大学张公瑾说,最近学界有人将这些学科称之为“绝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15门绝学学科中,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学科就占了6门。其中除了几种古代文字之外,还包括藏文和纳西族东巴文。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文献,就意味着“为文明继绝学、让薪火永相传”。   励精图治 任重道远   “少数民族古籍涉及范围广、种类多、载体多样、历史久远,决定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对此,国家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传堂强调: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更加注重少数民族古籍的学习、宣传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少数民族古籍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要更加注重抓基层、打基础,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和整理工作;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更加注重加强队伍建设,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提供坚实人才基础,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位古籍工作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各项任务迫在眉睫。我们要克服困难,开拓进取,让璀璨的少数民族古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得到全面、系统的保护,让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这一瑰宝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办苏雅拉图这样表示。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