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传万卷经典 书百十春秋 发布时间:2010-12-21 0:00:00   作者:俞月丽 张玉书 朱晔琛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12/21/content_5729157.htm   传万卷经典 书百十春秋   ――浙江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回顾与展望   俞月丽 张玉书 朱晔琛   走过新世纪的十年,浙江图书馆迎来了建馆110周年。回首来路,浙江图书馆的创立和发展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从初创时期几间逼仄而寒酸的屋舍、9000余册文献发展成为拥有4.9万平方米馆舍、540余万册(件)馆藏文献的国家一级图书馆。   110年里,浙江图书馆掇拾补抄,辗转跋涉,保存图籍典藏数百万册;110年里,浙江图书馆沉思翰藻,晖光日新,成为近悦远来之琅嬛福地;110年里,浙江图书馆明教育开知识,春风化雨,终成一所消除围障之学校。   见证历史   1900年,浙江杭州。士绅邵章、杨复等人基于“横舍之士困于资斧罔识,学问径涂欲求便利之策,盖必借资于公立之藏书楼矣”,向知府提出呈请,于是浙江图书馆的前身杭州藏书楼经核准,悄然设立于杭州东城讲舍旧址,开始了公办、免费的服务征程。   创业历程   1903年,杭州藏书楼扩充改建为浙江藏书楼。浙江藏书楼“但志在通知古今中外者,均准入楼阅书借书”,“举止朴僿,稍生慢心,即由监理查明惩处”,公共图书馆开放性、服务性和公益性的特性,充分体现。   1909年,浙江官书局并归浙江藏书楼,创建成浙江图书馆。在筹款购备同时,获准调取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成为最早接受政府出版机构呈缴出版物的省级图书馆。   1911年,孤山路馆舍建成。这一中国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专属建筑,与文澜阁毗连一气,至今仍在西湖边散发着芬芳书香。这一时期浙江图书馆逐渐在全国图书馆界、文化界崭露峥嵘,显示出一方文化中心之风范。   1931年,1900多平方米的大学路阅览楼建成。这个由原浙江军政府都督汤寿潜捐银20万元、省政府补助3万元的建筑,如今仍然发挥着阅览楼功能,向读者开放。次年,时任馆长陈训慈即确立大学路为总馆,孤山、新民为分馆,并附设印行所的格局,浙江图书馆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立图书馆,迎来了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图书馆撤离杭州,馆藏重要文献数度辗转,馆部几经搬迁。8年多的颠沛流离之后,新民分馆和孤山路馆区陆续恢复开放,由于大学路馆舍损坏严重,孤山馆再次成为浙江图书馆总馆。   新中国诞生,浙江图书馆肩负了新的历史使命。著名学者张宗祥主持馆务,浙江图书馆在为科研生产服务和抢救、保存文化典籍方面取得卓著成效,开创了一个探索、务实、承前启后的时期。   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为浙江图书馆新一轮更为全面、深刻和快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尤其是1998年曙光路馆区建成开放以来,浙江图书馆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引进现代技术,丰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在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带动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库》传奇   《四库全书》乃清乾隆帝“稽古右文”的文治之举。1782年书成后,陆续缮写七部分藏于北方四阁及南方三阁。1911年,文澜阁及所藏《四库全书》等图书并归浙江图书馆,由此《四库全书》正式成为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咸丰年间,兵火劫盗,阁毁书散。为恢复《四库》全貌、保全《四库》安危,浙江儿女共克时艰,一起创造了《四库全书》的传奇。   三次补抄。“丁氏补抄”,历时7年;“乙卯补抄”,历时8年;“癸亥补抄”,历时2年余。经过三次补抄,共计17年余,《四库全书》方大体恢复旧貌,成为南方三阁中硕果仅存的一套。   多次辗转迁移。烽火连绵,《四库全书》跋涉于福建、江西、湖南、贵州诸省。1946年8月,终于在迁出8年11个月后,安全完好返回杭州,成就了图书馆史上保存典藏的传奇故事。   服务民众   服务是浙江图书馆的终极目的,不同人群都需要图书馆的教育影响。   1916年,浙江图书馆即已意识到儿童是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对象,在当时的各个馆区均设立儿童阅书室。此后,在杭州市区设立5处流通部,2处民众阅览室、2座巡回文库,在钱塘江江兴轮船上办图书流通部。举办文化盛事“浙江省文献展览会”,向省内外300余家私藏、机构征借名器珍秘2万余件,18天展期共接待观众7.6万余人,以启发爱乡观念,培养民族意识。诸如此类的服务举措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职能,掀起了教育民众的风暴。   连绵的战火逼迫浙江图书馆迁徙流亡,但浙江图书馆的服务却在炮火中生生不息。辗转迁移中,所到之处以办事处、流通部或分馆形式设点开展图书借阅服务、举办抗日书刊、书画展览,尤其是在靠近敌寇占领区的西兴、义桥等前沿开设了多个“前哨文库”,利用书刊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激发人民抗日斗志。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科研生产服务成为方针指导,流通服务网点遍布城乡。1956年后重点开展农村图书流通工作,建立农村图书流通站61个,到1959年发展到959个。   改革开放后,读者服务工作以服务经济建设为重心,服务触角深入基层。加强参考咨询工作,以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专题书刊资料展览、编制专题书目为主要方式服务全省。以多种方式开展馆外流通服务,图书流通车带动流通工作效益进一步提升。1988年创办的“人人读书社”当年即在杭州市区各居民集居点开设了11个流通站,发展读者近8000人。   把握现在   1998年12月26日,随着曙光路总馆的建成并试开放,浙江图书馆以全新的风貌、全新的运作,开始续写百年老馆的历史新篇章。十余年间,浙江图书馆着眼服务效果,讲究服务艺术,注重服务质量,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指导和带动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体现出一个百年老馆的强大生命力。   秉持“读者第一、服务   至上”的服务精神   纵观浙江图书馆百年,她之所以能从上世纪初的藏书楼发展为21世纪的现代化图书馆,正是对知识公藏公用的豁达和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人本位”精神,使浙江图书馆虽经时局动荡、天灾人祸而仍能不断发展壮大。   进入新世纪,浙江图书馆在“创新发展、面向社会、服务民生、努力作为”的办馆理念指引下,延续“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深化服务意识,率先免除办证费用,主动宣传推介图书馆服务项目。在满足普通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深化为政府机关、科研教学、企业等高层次读者的服务工作。通过承办“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建设“盲人图书馆”等方式,兼顾青少年以及视障人群等特殊受众群体。诸多普惠均等的利民举措为浙江图书馆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也让人们看到了浙图放眼全浙江、服务全社会的视野与胸襟。   建设多元化资源体系   浙江图书馆有着深厚的藏书历史。进入曙光路时代后,这一优势得到进一步扩大,馆藏资源持续增长,十余年间新增馆藏130万余册(件),总量突破540万。随着数字资源建设在浙江图书馆的稳固推进,一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规划合理、有效共享的多元化、复合型资源体系逐步形成。   典藏历史,传承文明,古籍保护成绩斐然。入选首批“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08年完成馆藏民国时期中文图书回溯建库工作,启动嘉业堂雕版保护工程。2009年启动历史文献未编书编目工作。2010年启动善本特藏库改造工程。   数字资源建设突飞猛进。曙光路总馆建馆之初,馆藏中文图书书目已全部实现数字化。近年来,坚持树立精品意识,数量和质量并重,原创和购买结合,重点和普适兼顾,截至2010年,共订购26种(36个)系列数据库151个子库,数据总量达到21TB。自建《浙江家谱全文数据库》、《新编地方志》、《馆藏浙江省建国后县报数据库》、《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业已形成多层级、多资源类型、多载体形式的数字资源体系,为满足浙江省域各层次读者阅读使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用现代化图书馆   技术服务全民   进入曙光路时代,INNOPAC自动化系统和RFID自助借还系统落户,无线网络开通,浙江图书馆网站、“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浙江网络图书馆”等数字服务平台先后建成,真正带给读者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图书馆的便利。   传统服务的革新,现代化图书馆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将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与数字时代“高层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有机结合,使浙江图书馆的服务广度与深度得到延伸,服务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   打造精品服务   在坚持做好传统服务项目基础上,浙江图书馆常年举办各类知识性讲座的光荣传统不断延续、弘扬,更上层楼。“文澜”系列品牌讲座、展览广受公众推崇和好评。自2002年开办至今,先后推出“浙江文化名人”、“风雅钱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学与儒学”、“浙江文化地理”等20多个系列讲座,将浙江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历史与现实、高雅文化与流行元素有机结合。“文澜讲坛”入选2007年全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实例入选名单,被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优秀讲座品牌”。   不满足于阵地战,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和设施等条件,通过开设图书流通站、汽车图书馆服务点等方式,将资源分享给各市县,服务进一步延展到基层乡镇。截至2010年,浙江图书馆已在全省各地设有馆外服务点66个,其中分馆9个、流通站32个、汽车图书馆服务点25个。   推动浙江省公共图书   馆服务网络建设   作为全省图书馆事业的“龙头”,浙江图书馆地处省会杭州,在完成普通城市图书馆职能的同时,更发挥着承上启下、辐射全省的作用,指导完善省内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和信息共享体系中有所担当,为浙江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一个以浙江图书馆为中心,各市县图书馆为骨干,各乡镇基层服务站为节点的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已现雏形。   2002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在浙江图书馆成立,“共享工程”在浙江省内全面实施。对省内各市县支中心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帮助省内资源协调共建。建成“浙江数字文化网”、“浙江网络图书馆”,实现全省各馆传统文献和数字资源在同一平台上的整合共享。2010年底,“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浙江分馆”开通试运行,标志着浙江省公共图书馆通过“浙江网络图书馆”平台整体接入国家数字图书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推进,“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浙江图书馆挂牌,《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古籍保护工作发展规划相继出台。2008年以来,在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指导下,共有70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9家单位获“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2家单位被确定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3年内共组织全省17家公共图书馆56种珍贵古籍赴北京参加“国家珍贵古籍特展”。2009年建立浙江古籍普查数据库运作平台,联合省内文博、教育、档案、卫生、宗教等系统有关单位,启动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省性古籍普查工程。   牵头组建“浙江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利用“读秀知识库”平台建立全省馆藏联合目录。建成“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联盟”、“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展览联盟”,积极组织省内巡讲、巡展,参与长三角图书馆合作项目,开展网上咨询协作与教育合作。   展望未来   面对未来的发展,浙江图书馆馆长朱海闵踌躇满志、充满信心,她说,未来5年将是浙江图书馆创新发展、整体提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重视和抓住“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升级、文化软实力提升加速的有利契机,借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坚定“开门办馆、服务立馆、人才兴馆”的指导思想,坚持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原则,以推动“新馆二期”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建设理念先进、设施完备、服务优质、管理高效、队伍精良、人民满意,在业界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图书馆为目标;以深化内涵建设、加强行业协同、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完善制度为保障;不断改进管理、创新举措、提升服务,力求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进步”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