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古籍修复师 发布时间:2010-12-20 0:00:00 作者:本报记者 孙 慧 通讯员 刘晓峰 





http://news.163.com/10/1220/11/6OBG1I6M00014AED.html
一间大屋子里摆着2张桌子,环境简单而朴素,52岁的云兴刚带着老花镜一点点地修复被虫蛀的古籍。日复一日,他在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默默无闻地挽救着中华历史文化的书面遗存。他是内蒙古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
1911年以前的中国书籍被称为中国古籍,其中许多古籍由于各种原因破损,无法正常阅读,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就是挽救它们。古籍修复是关系到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是在保存人类历史足迹。2009年,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统计,全国古籍修复师不足百人。
1974年,云兴刚开始接触古籍修复工作。由于条件有限,这项事业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云兴刚的技术也大多用在了修复现代图书上。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古籍修复和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云兴刚和他的同行们的技术也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他告诉记者,古籍修复工作需要准备十几种不同纸张,因为古籍的纸张材料有所不同,大多数古籍使用竹纸制成,而皇家用书会使用宣纸制作;一本破损程度中等的5毫米古籍,需要1个月时间才能修复。因为工作枯燥而且需要长时间高度专注,不少人离开了古籍修复行业,但是云兴刚不会,古籍修复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事业。
(来源:北方新报(呼和浩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