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暨中译本《中国孤儿》)首次出版 发布时间:2010-12-10 0:00:00   作者:于飞  
  我国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所作的《赵氏孤儿》一剧于18 世纪30 年代由来华传教士翻译成法文后西传,为西方社会所激赏,很快就有了英、德、意、俄等文的译本,改编者众多,而其中尤以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作的《中国孤儿》最为脍炙人口,影响也最为巨大。   在中国文学史上,每每讲到《赵氏孤儿》便会提及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而这两部中西杰出戏剧的比较研究也早已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经典课题,论者甚众,这本完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正是这方面研究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   作者范希衡(1906—1971),名任,以号行,笔名任典、知人、范行,安徽桐城人。192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文系,1929 年获庚款奖学金赴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1932 年以十五万言的比较文学论文《伏尔泰与纪君祥——对〈中国孤儿〉的研究》获得鲁汶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曾先后任教于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南京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系,并翻译了卢梭的《忏悔录》、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波瓦洛的《诗的艺术》、《布封文钞》(《动物素描》)、《圣伯夫的文学批评文选》等大量法国文学经典名著。   范希衡曾以大量时间从事《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比较文学的研究,为了更系统、更完善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中国读者,他将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译成中文,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具有比较文学专著性质的译序——《〈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   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贾植芳先生曾高度评价过范希衡的研究成果,他说:“从我国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如果说范先生1932 年在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伏尔泰与纪君祥——对〈中国孤儿〉的研究》算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欧洲用欧洲文字对中外文学影响关系作了历史性的论证和分析研究,对中国文学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作了实践性的探讨努力,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那么,这篇完稿于1965 年现在才作为遗作得到发表的《译序》,则应该是范先生对历经劫难又重新崛起的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事业的一个崭新的高质量的贡献。”   本书的第一部分,也就是这篇《译序》,追溯了“赵氏孤儿”本事的演变,探讨了纪君祥为影射时事,抒写当时反元复宋的共同意识而作此剧的命意所在,进而对两剧的背景和优劣短长进行了深入比较。其间作者旁征博引,中西并蓄,显示了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上的深厚功力。而第二部分则正是作者精心翻译的《中国孤儿》诗剧。   伏尔泰《中国孤儿》一剧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曾在抗战期间出版过张若谷先生经过删改的散文节译本,而范希衡的译本却是最早将它全文译出的中译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力图保持原剧的诗剧风格,译者尝试用中国传统的七言诗句,双叠着,以十四字译十二音,每句在当中布置一个停歇,韵脚努力以罗马拼音为准,两句一换,在章法整齐与韵法变化方面,都尽量尊重原作,在词句和节拍方面则兼采七言诗和元剧传统唱词而加以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这位老一辈杰出翻译家在西语和中国传统文学方面同样深厚的功底和学养。   这部遗著(尤其是《中国孤儿》的遗译)仅于1992年由台湾学海书局少量印行,而在大陆竟从未出版过。此次首次面世,恰逢范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也算是对这位杰出的比较文学学者和翻译家的一种致敬和告慰吧。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范希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定价27.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