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大师”俞振飞“小事”两三件 发布时间:2010-11-9 0:00:00 作者:钮君怡 





“俞振飞”之名自小便如雷贯耳,但幼时看戏并不“专业”,只记得《琴挑》里“潘必常”痴痴地喊着“陈姑”,还有与梅兰芳在《断桥》里那经典的“一点、一仰、一扶”。2008年夏天,因为协助导师撰写蔡正仁的传记,“俞振飞”的形象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
说起恩师俞振飞,已是古稀之年的蔡正仁依然动情,景仰、怀念,甚至还有一些依恋。蔡正仁初学昆曲,最不喜欢的就是小生行当,但因为看了俞振飞与沈传芷的一出《评雪辨踪》而回心转意,最终爱上“小生”;在蔡正仁倒嗓、演出失误的时候,因为听到俞振飞在唱《三醉》,如闻天籁,便立誓要练出如老师一般绝妙的嗓子。俞振飞的倾心培养,成就了今天昆剧舞台上的“小俞振飞”和“活唐明皇”。蔡正仁一直都谨守老师的艺品和人品,以“传承”昆剧艺术为己任,不顾年事已高,辗转各地教学、演出,不敢懈怠。
俞振飞出身书香门第,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善书法绘画。父亲俞粟庐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清曲家,昆曲正宗“叶派唱口”的唯一传人,享有“江南曲圣”之誉。俞振飞自小以《邯郸梦•三醉》中的〔红绣鞋〕为摇篮曲,六岁随父习曲,尽得家传。在身段表演上又得昆剧前辈艺人沈月泉亲授,后来又拜京剧名小生程继先为师,传其衣钵。俞振飞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京昆兼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舞台表演中,与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马连良、张君秋等艺术大师都有精彩的合作。尤其是他自然流露的“书卷气”更是令后人无限神往,梅兰芳称赞俞振飞“腹有诗书,在台上儒雅风流,无与伦比”。有“汉口梅兰芳”之誉的南铁生在《欣慰的回忆》一文中,这样描述他与俞振飞合作时的感受:
他一出场,台步轻举慢移,锣的尺寸与之相互吻合,和台下完全是另一种气质了。客居在外,久病初愈的文弱的柳梦梅,活灵灵地出现在舞台上。他念引子:“惊春谁似我,客途中,都不问其他。”真使人感到口劲自然,吐字如珠。在“他”字上稍稍一顿,他那特有的宽音亮而厚,流露出饱满的青春气息,令人叫绝。当戏演到《叫画》的高潮时,他用精确的腕力控制着柔如白云的水袖,轻轻一拂画卷上的杜丽娘,卷中的杜丽娘真是呼之欲出。最后我简直弄不清楚是欢喜柳梦梅呢,还是景仰江南俞五的精湛艺术。他那一抬眼皮、一投袖都牵动于情,富于景德镇瓷器的塑像美。他把流动和沉静两种对立的美处理得恰到好处,唱做一体,天衣无缝。……无怪乎砚秋(程砚秋)、畹华(梅兰芳)都再三邀请他协作,特别是砚秋,简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向我介绍着振飞的艺术状况。(《文汇报》1980 年4 月14 日)
1945 年8 月,抗日战争结束,梅兰芳欲返舞台,无奈嗓子多年不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十分苦恼。俞振飞提议可以先试试唱昆曲,因为昆曲的调门要比京剧低些。第二天,俞振飞便带了笛子到梅家,梅兰芳唱了一曲《游园惊梦》,声音甜润婉转,毫无破绽。梅大喜,决定复出先唱昆曲。但是,梅兰芳没有唱昆曲的班底和场面,俞振飞又四处联系组织,从浙江请回了周传瑛、王传淞等昆剧传字辈演员。11 月28日,梅兰芳复出公演,原定十场,结果欲罢不能,又加演三场,且场场爆满。梅兰芳十分感激俞振飞的倾力相助,奉上酬金,俞不收,又转送贵重衣料,俞依然拒绝。梅兰芳心知俞振飞此番相助,只为多年合作之情谊及对昆曲艺术的钟爱,于是力邀俞加入梅剧团。俞振飞果然一口答应,唯一的要求是他的工资不能比姜妙香高。原来,梅剧团已经有了头路小生姜妙香,长俞振飞十二岁。其实,俞振飞当时的收入远比在梅剧团要高出许多,但出于对前辈的尊敬,也为了合作愉快,主动提出降低薪酬的要求。俞振飞加入梅剧团后,与姜妙香从未因角色安排而发生磨擦,两人各有侧重,平分秋色。
《清风雅韵播千秋——俞振飞评传》一书的作者是上海昆剧团的一级编剧唐葆祥。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唐葆祥任创作组组长,长期与俞老共事,并协助俞老整理文字资料。1986 年,俞振飞嘱唐葆祥为其写传。唐葆祥记得,当年俞老在讲述他的人生时,“毫不隐瞒自己的私生活和真实感情,毫不避讳自己的性格弱点和某些失误”。因此这本书很“真实”,“写的俞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神’”,“在他漫长的生活道路上,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痛苦;有事业的拼搏,也有感情的纠葛”。此次增补再版,作者将其定名为“清风雅韵播千秋”,“清”与“雅”正可概括俞振飞的人品与艺品。
《俞振飞评传》出版后,俞振飞的夫人李蔷华是最早的读者之一。说起老伴俞振飞,李蔷华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慕和思念,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她承认,最初嫁给俞振飞,同情的因素居多。她景仰这位“师长”辈的艺术家,不忍见其晚年孤独无依,愿意在旁陪伴照顾。但渐渐地,俞振飞丰厚的学养和极佳的脾气深深吸引了李蔷华。李蔷华13 岁出道,15 岁挂头牌,是红极一时的程派青衣。但嫁给俞振飞后,她便淡出舞台,一心一意照顾俞老的生活起居。李蔷华自言不擅家务,但无论她做什么,俞老总是说“蛮好”。两人相濡以沫14 年,鹣鲽情深,羡煞旁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俞老连续动了四次大手术,吃尽苦头,但俞老从没有一句话抱怨,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只要身体允许,还时时哼唱心爱的昆曲。
俞振飞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令所有与他合作、相处过的人,都留下了极美好的印象。他出生在雅部衰微、花部勃兴的时代,因为他们这一代昆剧人的坚持不懈和卓绝努力,我们才能在当今的舞台上观赏到昆剧——这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最高水准的精美至极的艺术形式。斯人已去,惟留下“清风”与“雅韵”,后人当以此自律自勉!
(《清风雅韵播千秋——俞振飞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 月出版,定价3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