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4年破解230多万字“天书” 发布时间:2010-10-29 0:00:00   作者:殷建军  
http://hn.rednet.cn/c/2010/10/29/2099762.htm   上世纪80年代,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校点,杨坚、钟叔河开始整理编辑《郭嵩焘日记》。钟叔河曾经这样回忆当时编书时遭遇的困难,“铿弗林斯法尔齐立法尔姆安得科谛费格林升阿甫英得纳升尔那”二十七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这样的“天书”最后被杨坚成功破译,应为“Con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C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修改编纂万国公法会议)”,正是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让这部《郭嵩焘日记》得以面世。   潇湘晨报记者陈琳 长沙报道   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名声很是响当当。用钟叔河的话说:“这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人,他是古老的中国按照传统中国模式培育及生长起来的达到了最高程度的知识分子。他曾任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第一副部长。后又以62岁的年龄首任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从上海登轮船启行。当时反对的声音无数,湖南的读书人扬言要烧他的老家,指责他去英国是卖国的行为……”历史的偏见及认知的局限性一度让郭嵩焘处在了一种尴尬的地位上。而《郭嵩焘日记》的面世,让这一切悄悄发生了改变。   两人联手为郭嵩焘正名   解放后的30年里,大陆对郭嵩焘的研究几近空白,这期间台湾学者反倒是走在前面。著名学者沈云龙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首次将《玉池老人自叙》、《郭侍郎奏疏》、《养知书屋文集诗集》影印出版。郭廷以、尹仲容、陆宝千等编的《郭嵩焘年谱》(上下),引征档案、文集、方志、报刊等中西文献近2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和应用价值。陆宝千在他的《清代思想史》中还辟有专章,不仅详细论述了郭嵩焘洋务思想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也客观地指出“郭氏之洋务思想,正而不谲,持之以肆应于‘无理性’之国际社会之中,实嫌不足”。上世纪80年代,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校点,杨坚、钟叔河开始整理编辑《郭嵩焘日记》,郭嵩焘遗下的这部日记手稿61册,200多万字,是郭嵩焘30余年中每天随手书写的,释读不易,笔误也不少,整理难度很大。但正是这部日记的整理面世,世人才开始重新关注郭嵩焘及他的英国行,这个首次将歌德、牛顿介绍给中国人认识的杰出思想家及外交家,才日渐被人熟知及认可。   语言成为了最大的拦路虎   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杨坚曾提及《郭嵩焘日记》出版背后的故事。他透露:“《郭嵩焘日记》很有名,凡是到湖南来的学者都知道有这部书,由于郭嵩焘本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才学,也都知道这部书的重要,所以当时整理要出的第一部书就是他的日记。”语言成为杨坚与钟叔河面临的最大拦路虎,“郭嵩焘是清朝第一任驻外使节,他驻外的地方一个是伦敦,一个是巴黎。他当时有一个翻译官,叫做马格里,是一个英国人。马格里跟他讲了很多英国的事情,郭嵩焘很勤快,就记了下来。他把马格里所讲的英语名词,用汉字的音写下来,现在用俗语就叫做英文的汉字对音。他的日记特别是第三卷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在整理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要把郭嵩焘所写的英语汉字对音回译成英文,再加以解释和翻译。比如他曾经写道,‘斯贝格太特’是英伦有数的大报。这个‘斯贝格太特’是什么东西?我后来把它翻译成《观察家报》。这样的翻译也要有根据,这个根据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恩正好是那个时代,这个报名的翻译应该是我们认为的权威翻译。”   中学毕业的编者破译“天书”   钟叔河尤其记得杨坚为此所耗费的心血,他回忆道:“《郭嵩焘日记》的编辑整理以杨坚为主,我只参与了郭嵩焘出洋的那二三年时间的日记整理工作。光绪年间翻译没有规范,郭嵩焘是湘阴人,又一个英文都不认识,所以他只能用湘阴话的口音把他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些人名、地名与会议名称多达数百条,就像天书一样,绝大部分我都翻译不出来。但杨坚一点点地研究,硬是将它们一一攻克了下来。”钟叔河印象最深的是郭氏日记光绪三年八月十一日记中的一段记载:“铿弗林斯法尔齐立法尔姆安得科谛费格林升阿甫英得纳升尔那参赞诘生及立觉尔得寄示在安多威尔伯地方会绅达摩生宣发一段议论……”这样的“天书”最后被杨坚成功破译。这令钟叔河敬佩不已。他由衷感叹:“如果要我来做这件事,真比鲇鱼上竹杆还难。”事实上,杨坚读书并不多,尤其并不是外文专业出身,他中学毕业,后来当了炮兵。《郭嵩焘日记》230多万字,他整整花了4年时间才完成整理,加上全部出齐,历时5年之久。   1985《郭嵩焘日记》面世   上世纪80年代,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校点,杨坚、钟叔河开始整理编辑《郭嵩焘日记》,郭嵩焘遗下的这部日记手稿61册,200多万字,是郭嵩焘30余年中每天随手书写的,释读不易,笔误也不少,整理难度很大。最终,五卷本《郭嵩焘日记》于1985年面世。   [小档案]   身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曾官至署广东巡抚,兵部左侍郎,兼充出使英国大臣。他被后人称作是当时“全国最开明的一个人,其对西洋的认识远在李鸿章之上”。但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曾经却在某一段时期的历史上留下了遗憾的空白。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校点,杨坚、钟叔河整理编辑而成的《郭嵩焘日记》开始面世,这一局面才开始改观。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