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东昌府木版书:书香飘四海 它和木版年画一样珍贵、它见证了当时聊城文化的繁荣 发布时间:2010-10-27 0:00:00 作者:记者 于新贵 责任编辑:于伯平 





http://www.lcxw.cn/news/liaocheng/cjwt/20101027/49569.html
■核心提示
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有一个展柜,专门展出的是一些线装古籍。这些古籍是明清时期聊城书庄的木版刻印书。这些木版刻印古籍与聊城木版年画如同孪生兄弟,木版年画通过运河畅销全国各地,木版书同样顺着运河远播四方,对明清时代的文化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如今,聊城木版年画已经享誉国内,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聊城木版书依然沉默在历史的角落里。聊城木版书有过怎样的辉煌?它能否成为聊城的一张名片?能否成为聊城的又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堂邑冠县一带 专门刻制木版
陈清义,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他对聊城木版书有自己的研究。
陈清义介绍说,明朝初年的晋南平阳府(临汾)印刷业很发达,当时不少印刷和雕版的工匠移民到聊城一带。他们在西至冠县贾镇、北至辛集、南至定远寨的堂邑一带安家落户。为了生计,他们重操旧业,在家中刻印启蒙读物和通俗读物,然后到聊城走街串巷叫卖。
后来,在堂邑一带出现了很多小型木版书家庭作坊,“好友堂”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家,它成为聊城木版书的开创者。
位于马颊河东岸的堂邑镇许堤口村曾经是一个专门刻版的“专业村”,从明朝初年到现在,刻版手艺一直在淳朴的民间艺人手里传承。
今年已72岁的栾喜魁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民间艺人,他从祖辈手里接过刻刀六十年,从没有放下过。栾喜魁说,他的祖辈本来都是“刻书版”的,后来随着机器印刷的出现,木版书逐渐被淘汰,他们这些民间艺人又专门刻制年画木版。
虽然栾喜魁老人现在已不再刻制书版,但他每年依然要刻制年画木版。正是栾喜魁这样的民间艺人,让聊城木版年画享誉大江南北。
2008年6月,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东昌府木版年画”赫然在列。“年画来路不用问,北到东昌府,南到朱仙镇”、“江南桃花坞,直隶杨柳青,东潍西聊在山东”。这些民间歌谣,足可反映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影响和地位。
在聊城木版年画享誉国内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聊城木版书的辉煌。 明清时期聊城有“四大书庄”
《老残游记》中对聊城木版书行有生动的描述:老残游至东昌府大街一书行内,问行销什么书,那掌柜的道:“我们这东昌府,文风最著名的,所管十县地方,俗名叫做‘十美图’,无一县不是家家富足,户户弦歌。所有这十县用的书,皆是向小号来贩。小号店在这里,后边还有栈房、作坊,许多书都是在本店里自雕版,不用到外路去贩卖的。”
到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聊城漕运进入鼎盛时期,与此同时,聊城也文运大开,鸿儒相卿,连翩鹊起,形成了“书院满城书满城”的局面。经过几百年发展,聊城木版书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聊城出现了许多书庄和书坊。
敬文堂和王家“三聚”(即聚锦堂、聚和堂、聚盛堂),以及崇文堂、文奎堂、万育堂、品文等中小书坊,遍布运河沿岸和古城,书、笔两行当,一跃成为聊城商业的佼佼者,繁盛了200余年。其中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成为聊城“四大书庄”,在运河沿岸城市中更是独占鳌头。
陈清义向记者介绍说,聊城著名的“四大书庄”,不管是刻版方式、印刷装帧形式,还是经营场所的设置、生产销售的方法等,都相沿而成了一种习俗。 纷繁复杂说“东昌府木版书”
刻版分为自制原版、翻版、复制版三种方式。刻版工程浩繁,如《四书备旨》,版高0.25米,宽0.3米,全书466页,需刻466块版。《三国演义》多达1100余页,工人分头雕刻,需3年工夫。一部《五经备旨》刻工工资需1500两银子。刻版一般是聘请堂邑雕刻能手刻制。如善成堂的书版,不论原版、翻版和复制版,均版型精美,线条遒劲,刀法圆熟,技艺高超。
在东昌府本地雕刻,印刷成书的叫做“府书”;通过运河从南方购来大批印好的书页装订成书,盖上各书业字号图章印记的书叫做“南书”,以“南书”原页复刻版翻印的书也叫“南书”;凡唱本、歌本等小型版本的书籍称为“小花页”;用粗糙纸印的启蒙读物叫“草版书”。
在“四大书庄”中,善成堂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最有研究,从大部头的经典图书到启蒙读物,无不精美。民国年间,一般书庄发行的《千家诗》的书皮都是用单层粉连纸,装订则用一截铁丝。而善成堂一律用双层蓝色厚纸为书皮,用白丝线六孔装订,并有内皮衣;外书皮左上贴以黄签,下衬白签,黄书签上印有“校正无讹五七言千家诗”,下注“东昌善成堂藏版”字样,形成了蓝皮、白边、黄书签的美观形象。外皮内又有副页,副页内才是内书衣。
善成堂的书签和内书衣的题字都请名手、老秀才“圣手书生”刘凤藻或书法家肖蒲田写样刻印。较好的书则用绢做书皮,虎皮宣纸衬以白绫为书签,多本书成套的则用“书函”装置。书函分三种:一为书套,俗称“四合子套”,是用硬纸板外贴蓝布(珍贵书用蓝绫子)做成。二为书夹板,木制。三为书匣,珍贵的书用木匣,一般用硬纸板外裱以布或绫、绢做成。书套或纸板为书匣,上面均贴以黄底白边书签,侧装以骨签紧扣布环;书夹板或木匣则雕其书名于版面、匣面,涂以彩色,颇为美观。
如今,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里,就收藏着“四大书庄”印制的书籍,这些书籍印制精美,木版竖行线装,字体工整。在展柜里陈列着有益堂的《增补剔弊五方元音》、宝兴堂的《四书备旨》(如上图)、善成堂的《监本诗经》(如上图)、书业德书庄的《四书备旨》等书籍。陈清义说,这些保存完好的书籍非常珍贵,它是聊城木版书辉煌历史的见证。 可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聊城木版书在明清时代达到鼎盛,这些木版书通过运河等源源不断地销往山西、陕西、河南、东北各地以及南方一些省份。这些书籍对当时的文化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聊城木版印书业带来很大冲击,很多民间艺人被迫放下了手中的刻刀,木版书随之式微。
一名文物工作者告诉记者,现在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古玩市场,偶尔还能看到当年东昌府的木版书,这些书籍都是通过运河销到外地的,这恰恰印证了聊城木版书在当年的繁荣。
明清时的漕运给聊城带来几百年的繁荣,聊城位于冀鲁豫交界地带,木版书像其他文化形式一样具有辐射性,对周边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陈清义认为,东昌府木版年画于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东昌府木版书同样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聊城历史文化的一种最好的保护。
(来源:聊城晚报)







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有一个展柜,专门展出的是一些线装古籍。这些古籍是明清时期聊城书庄的木版刻印书。这些木版刻印古籍与聊城木版年画如同孪生兄弟,木版年画通过运河畅销全国各地,木版书同样顺着运河远播四方,对明清时代的文化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如今,聊城木版年画已经享誉国内,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聊城木版书依然沉默在历史的角落里。聊城木版书有过怎样的辉煌?它能否成为聊城的一张名片?能否成为聊城的又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堂邑冠县一带 专门刻制木版
陈清义,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他对聊城木版书有自己的研究。
陈清义介绍说,明朝初年的晋南平阳府(临汾)印刷业很发达,当时不少印刷和雕版的工匠移民到聊城一带。他们在西至冠县贾镇、北至辛集、南至定远寨的堂邑一带安家落户。为了生计,他们重操旧业,在家中刻印启蒙读物和通俗读物,然后到聊城走街串巷叫卖。
后来,在堂邑一带出现了很多小型木版书家庭作坊,“好友堂”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家,它成为聊城木版书的开创者。
位于马颊河东岸的堂邑镇许堤口村曾经是一个专门刻版的“专业村”,从明朝初年到现在,刻版手艺一直在淳朴的民间艺人手里传承。
今年已72岁的栾喜魁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民间艺人,他从祖辈手里接过刻刀六十年,从没有放下过。栾喜魁说,他的祖辈本来都是“刻书版”的,后来随着机器印刷的出现,木版书逐渐被淘汰,他们这些民间艺人又专门刻制年画木版。
虽然栾喜魁老人现在已不再刻制书版,但他每年依然要刻制年画木版。正是栾喜魁这样的民间艺人,让聊城木版年画享誉大江南北。
2008年6月,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东昌府木版年画”赫然在列。“年画来路不用问,北到东昌府,南到朱仙镇”、“江南桃花坞,直隶杨柳青,东潍西聊在山东”。这些民间歌谣,足可反映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影响和地位。
在聊城木版年画享誉国内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聊城木版书的辉煌。 明清时期聊城有“四大书庄”
《老残游记》中对聊城木版书行有生动的描述:老残游至东昌府大街一书行内,问行销什么书,那掌柜的道:“我们这东昌府,文风最著名的,所管十县地方,俗名叫做‘十美图’,无一县不是家家富足,户户弦歌。所有这十县用的书,皆是向小号来贩。小号店在这里,后边还有栈房、作坊,许多书都是在本店里自雕版,不用到外路去贩卖的。”
到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聊城漕运进入鼎盛时期,与此同时,聊城也文运大开,鸿儒相卿,连翩鹊起,形成了“书院满城书满城”的局面。经过几百年发展,聊城木版书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聊城出现了许多书庄和书坊。
敬文堂和王家“三聚”(即聚锦堂、聚和堂、聚盛堂),以及崇文堂、文奎堂、万育堂、品文等中小书坊,遍布运河沿岸和古城,书、笔两行当,一跃成为聊城商业的佼佼者,繁盛了200余年。其中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成为聊城“四大书庄”,在运河沿岸城市中更是独占鳌头。
陈清义向记者介绍说,聊城著名的“四大书庄”,不管是刻版方式、印刷装帧形式,还是经营场所的设置、生产销售的方法等,都相沿而成了一种习俗。 纷繁复杂说“东昌府木版书”
刻版分为自制原版、翻版、复制版三种方式。刻版工程浩繁,如《四书备旨》,版高0.25米,宽0.3米,全书466页,需刻466块版。《三国演义》多达1100余页,工人分头雕刻,需3年工夫。一部《五经备旨》刻工工资需1500两银子。刻版一般是聘请堂邑雕刻能手刻制。如善成堂的书版,不论原版、翻版和复制版,均版型精美,线条遒劲,刀法圆熟,技艺高超。
在东昌府本地雕刻,印刷成书的叫做“府书”;通过运河从南方购来大批印好的书页装订成书,盖上各书业字号图章印记的书叫做“南书”,以“南书”原页复刻版翻印的书也叫“南书”;凡唱本、歌本等小型版本的书籍称为“小花页”;用粗糙纸印的启蒙读物叫“草版书”。
在“四大书庄”中,善成堂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最有研究,从大部头的经典图书到启蒙读物,无不精美。民国年间,一般书庄发行的《千家诗》的书皮都是用单层粉连纸,装订则用一截铁丝。而善成堂一律用双层蓝色厚纸为书皮,用白丝线六孔装订,并有内皮衣;外书皮左上贴以黄签,下衬白签,黄书签上印有“校正无讹五七言千家诗”,下注“东昌善成堂藏版”字样,形成了蓝皮、白边、黄书签的美观形象。外皮内又有副页,副页内才是内书衣。
善成堂的书签和内书衣的题字都请名手、老秀才“圣手书生”刘凤藻或书法家肖蒲田写样刻印。较好的书则用绢做书皮,虎皮宣纸衬以白绫为书签,多本书成套的则用“书函”装置。书函分三种:一为书套,俗称“四合子套”,是用硬纸板外贴蓝布(珍贵书用蓝绫子)做成。二为书夹板,木制。三为书匣,珍贵的书用木匣,一般用硬纸板外裱以布或绫、绢做成。书套或纸板为书匣,上面均贴以黄底白边书签,侧装以骨签紧扣布环;书夹板或木匣则雕其书名于版面、匣面,涂以彩色,颇为美观。
如今,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里,就收藏着“四大书庄”印制的书籍,这些书籍印制精美,木版竖行线装,字体工整。在展柜里陈列着有益堂的《增补剔弊五方元音》、宝兴堂的《四书备旨》(如上图)、善成堂的《监本诗经》(如上图)、书业德书庄的《四书备旨》等书籍。陈清义说,这些保存完好的书籍非常珍贵,它是聊城木版书辉煌历史的见证。 可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聊城木版书在明清时代达到鼎盛,这些木版书通过运河等源源不断地销往山西、陕西、河南、东北各地以及南方一些省份。这些书籍对当时的文化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聊城木版印书业带来很大冲击,很多民间艺人被迫放下了手中的刻刀,木版书随之式微。
一名文物工作者告诉记者,现在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古玩市场,偶尔还能看到当年东昌府的木版书,这些书籍都是通过运河销到外地的,这恰恰印证了聊城木版书在当年的繁荣。
明清时的漕运给聊城带来几百年的繁荣,聊城位于冀鲁豫交界地带,木版书像其他文化形式一样具有辐射性,对周边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陈清义认为,东昌府木版年画于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东昌府木版书同样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聊城历史文化的一种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