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古籍保护:挑战“纸寿千年”的事业 发布时间:2010-10-13 0:00:00   作者:记者郁鑫鹏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0_10/12/2751552_0.shtml   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典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籍,是今人与前人对话的载体,但因它的纸张有寿,生命有限,呵护、保护古籍,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事业。 97部古籍晋升“国宝” 日前,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公布,我省收藏的《唐书》(二百二十五卷)等45部古籍入选。至此,我省共有97部古籍晋升为“国宝”。 为抢救、保护我国珍贵古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省政府下发了《江西省关于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并成立了由省文化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组成的江西古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紧接着,省编办在省图书馆挂牌成立了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省财政拨款100万元正式实施古籍普查工作。 在制度、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省古籍保护通过努力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1.3万册古籍有了正式“户口”,共有3批97部古籍获得“国宝”身份,连续3年都有古籍参加国家举办的“珍贵古籍特展”,省图书馆、萍乡市图书馆、赣州市图书馆3家公共图书馆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20万册古籍受到专业保护 经过几道安检之后,省图书馆古籍书库大门打开。省图书馆馆长周建文边走边介绍:“我们已购置了200多个古籍书柜,现在已有10万多册古籍在书库里得到妥善安置。” 古籍多为手工纸制作,时间久了,纸张容易老化、酸化,怕虫蛀、怕鼠咬、怕高温、怕潮湿……因此,它们要处在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记者看到,古籍书库内有5台大功率的空调正不停地运转。书库内还安放了10多台灭火机。另外,在省财政的支持下,书库内还添置了温湿度检测仪、超低温冰箱等设施。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萍乡市图书馆、赣州市图书馆,其古籍书库中也有类似设施,近10万册古籍也提前享受到“国家标准”的专业呵护。 让古籍焕发出“青春”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十七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而省图书馆收藏的宋应星自刻本《宋应星诗四种》(海内外孤本),则反映了宋应星在自然辩证法、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极具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近、亲近古籍,省图书馆拿出镇馆之宝——宋应星自刻本《宋应星诗四种》再版。另外,除了原生性地修复古籍以延长古籍的寿命外,该馆还采用再生性保护措施,对古籍进行影印、微缩影印、拍照,目前正在做江西地方志的古籍扫描影印工作,全年大概要拍3万张照片,读者不久将可以在江西古籍保护网上点击观看。 可喜的是,我省不少地方也自觉地参与古籍保护工作。近两年来,南丰县民宗局结合有关部门对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全面调研以及县文化部门对文物的普查与统计,对全县范围宗教场所内遗留下来的带有文字与图案表述的古籍资料与物品进行了分类建档、摄影成册,并在此基础上,对有文物价值的古籍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抢救。 期盼更多的古籍专业修复人员 在省图书馆古籍书库,退休返聘的温柏秀正手把手教刚从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的谭依霖修复《抚州府志》。今年23岁的谭依霖是省图书馆招聘的第一个古籍修复专业的大学生,也是全省第一个。 20多年埋头修补和长时间用眼,温柏秀的视力衰退得厉害,但每修复好一本古籍,她总会有一种成就感。她说,这是一种寂寞的快乐,每天面对古籍纸张,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生怕伤害到它们。她告诉记者,古籍修复是极其精细的技艺,工序环环相扣。首先,整理人员发现古籍受损后给破损定级,然后由古籍修复中心拿出修复方案。特藏部主任何振作告诉记者,如果古籍定损为三级,修复者每天大约能修复20页,如果是一级受损,则一天能修复一页就不错了。因为古籍修复不仅需要技艺,还需要古汉语文字功底。 除了省图书馆的温柏秀、谭依霖两人是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外,赣州市图书馆、萍乡市图书馆还各有1名工作人员受过古籍修复专业培训。“4个人面对上百万册古籍,就是整天不吃不喝,一辈子也修复不完。”何振作叹道。 路漫漫,让我们共同关注古籍事业,守护文明的根脉。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