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历史古籍中的新疆 发布时间:2010-9-13 0:00:00   作者:  
http://news.artxun.com/mujian-1559-7792759.shtml   西晋元康六年(二九六)写本《诸佛要集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纸本文献。   ◆我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纸本文献出现在新疆   ◆24种文字的珍贵文献证明了新疆自古就是多种文明和文化的交汇地   ◆公元2世纪在和田铸造的“双语钱币”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我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纸本文献西晋元康六年(296)写本《诸佛要集经》,《三国志》现存最早版本东晋写本吐鲁番文书《三国志·吴书·孙权传》,9世纪前写本焉耆—龟兹文《弥勒会见记》……在8月20日于乌鲁木齐开幕的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上,包括24种文字的125件展品中,超过半数为现今海内孤本,有25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展出的新疆珍贵历史文献,包括出土木简和纸质文书、汉文和各种民族文字古籍、舆图拓片等。展品来自国家图书馆,新疆各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科研高校等13家单位。展品涵括新疆地区的汉文古籍和佉卢字、焉耆—龟兹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八思巴字、察合台文、托忒蒙文等文字在内的多种文字典籍文献。其中不少展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唐景龙四年(710)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教育的情况;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唐写本《大唐西域记》系最早传入吐鲁番的《大唐西域记》写本,为研究中亚、印度及丝绸之路各国政治、军事、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语言文字和社会风情的珍贵资料;9世纪前写本焉耆—龟兹文讲唱文学作品《弥勒会见记》,语言古朴典雅,对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疆古称西域,在汉文古代史书中,那里一直笼罩着美丽而神秘的外衣。传说在终年积雪的昆仑雪山,居住着一位领袖人物——西王母。在战国时代编撰的《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个长着豹尾虎齿,善于长啸的怪物;在先秦古籍《穆天子传》中,她又是一位雍容华贵、热情善歌的女王,在瑶池上殷勤接待周穆王,使其乐而忘返;在古代小说《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又演化为美丽端庄的女神……广袤而遥远的西域,千百年来令人神往。   丝绸之路使四大文明在此交汇,独特的自然条件又能使千年古籍存留至今。迄今已知最早的汉文古籍,西晋元康六年(296)写本《诸佛要集经》、东晋(314—420)写本《三国志》及最早的少数民族古籍——佉卢字公元2世纪写本《法句经》都出自新疆。新疆对于中国古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如果把新疆比作一个舞台,几千年来,难以计数的使用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保持不同习俗的民族在这个大舞台上上演了无数威武雄壮、浓墨重彩的戏剧,从而留下了数量众多、文字各异、材质不同、内容丰富的古代文献。   金粉绘本《纳瓦依诗集》在维吾尔古典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多文种解读神秘新疆   从目前已发现的新疆古籍文种计算,除汉文外,尚有佉卢字、焉耆—龟兹文、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古藏文、梵文、叙利亚文、回鹘文、西夏文、八思巴字、回鹘式蒙文、察合台文、托忒蒙古文、满文等十余种民族文字,是我国保存古籍文种最多的省区。   新疆的古籍装帧形式多样,材质各异,是不同文化在图书形式上的体现。如于阗文图书主要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梵夹装,长条纸页左侧中间有一圆孔,以便用绳相连,这是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另一种是卷轴装,则是受汉文化的影响。察合台文图书的装帧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很大,封面多以羊皮制成,有的还压有花纹,不但美观,还经久耐用。书页中常绘有装饰性图案,繁复细致,具有浓重的伊斯兰风格。从文献材质看,有木牍、桦树皮、羊皮、绢帛等,约5世纪开始,纸质文献多了起来,逐渐替代了其他材质。拥有如此多样材质的古籍,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是少见的。   汉文石刻拓片《裴岑纪功碑》和《刘平国刻石》是新疆现存最早的两通汉文石刻。前者是碑刻,原立在巴里坤,东汉永和二年(137)八月刻石,记敦煌太守裴岑率三千兵马击败匈奴呼衍王,保障了河西地区和西域的和平与安宁。《刘平国刻石》在新疆拜城县喀拉达格山上,刻于东汉永寿四年(158),记龟兹国左将军刘平国率6人凿岩筑亭,稽查行旅事。龟兹是西域大国,与汉朝关系十分密切。从石刻中可见,刘平国是汉人,在龟兹国任左将军,他所率6名部下中有“秦人”,即陕甘一带的汉人,还有至少2名羌人,可见龟兹国当时就是多民族聚居,汉人还可任很高的官职。   从公元前至公元后9世纪,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活着一批古老的印欧人,他们的语言都属印欧语系,但语支各不相同,使用的文字也形式各异。如佉卢字是公元前5世纪传入印度,用来拼写犍陀罗语,后传入于阗、鄯善地区,在汉文古籍中被称为“驴唇书”。和田出土的佉卢字函牍,是用墨笔书写在先削好的木牍上,再用木片将文字盖上,缠以绳索,打结后置封泥槽中,充填封泥后,在封牍下面再写上收信人的单位和名字。这种木牍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佉卢字木牍有一种楔形木牍,这是鄯善国王的诏令,其独特的造型与其他木牍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楔形木牍只能由国王使用,具有特别的权威性,也保证了投递的迅速与安全。   这次展览中展出了一种钱币,一面用汉文篆字标明币值,另一面正中为一马或骆驼,周围一圈佉卢字犍陀罗语,意为“大王,王中之王,伟大的、矩伽罗摩耶娑(钱币)”。这就是著名的和田马钱,公元2世纪在和田铸造。展出的还有一种双语钱币,即龟兹古币,一面是汉文篆字“五铢”,另一面为吐火罗文,币形类似中原钱币外圆内方。双语钱币是两种文化交流、结合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此外,钱币铸造自古以来就是政府行为,钱币上的文字是官方文字,如清乾隆统一新疆后铸造的钱币,正面是汉文“乾隆通宝”,背面用满文和察合台文标明铸造地。不同历史时期的双语钱币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