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概况 发布时间:2010-9-8 0:00:00 作者:沈伟东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西方医药大规模传入,形成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戊戌变法后,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影响下,医学界“扬西抑中”。民国时期,执政者限制乃至企图取消中医,中医药事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谋求中医事业的发展出路,交流中医学术,传播中医知识,抵制某些西医的“废止论”,20世纪初,上海中医界开始创办中医药期刊,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共出版48种中医药期刊,形成行业期刊群。
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中医药期刊,按照办刊目的、读者定位、期刊内容的侧重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行业综合期刊、学术期刊、知识普及期刊三类。行业综合期刊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医药行业情况,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医药时政新闻、行业动态、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等,共计16种。中医学术期刊主要以组织中医界学术活动,推动中医界学术交流,促进中医教育为办刊目的,对推动民国中医学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共计22种。中医药知识普及期刊是中医界人士编辑出版的面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医药知识、提供中医药信息的期刊,共计10种。
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中医药期刊推动了全国性的中医学术研讨,以内经阐释为核心,掀起基础理论研究热潮;以伤寒研究为特色,展现民国中医学术风貌;以各科研究为脉络,探索现代中医学科建设;以“统一病名”为热点,组织中医学术标准的讨论。期刊以征集名家医案促进了临床交流,以组织时疫诊疗促进了中医防疫事业的发展,总结了疾病诊疗规律,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激发了学术理论创新,扩大了海派中医的影响。
除此之外,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中医药期刊也促进了中医界人士的团结,提高了中医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中医界通过期刊讨论中医前途,参与“中西医论争”,参与反对“废止中医案”斗争,谋求通过“中医条例”,组织中医界参与“国大代表”选举。中医界还发展以“刊授”为基础的远程中医教育,拓展以期刊经营为中心的出版业务,促进以期刊为媒介的相关实体发展。
近年,民国中医药期刊受到研究者关注。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以“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研究”为方向,申报上海及国家社科课题,并对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做了重点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委会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刊期较长、存世相对完整的期刊影印出版,同时编写期刊提要。这些工作对便利学术界利用和研究近代中医期刊具有重要意义:
一、此举具有抢救珍稀中医文献的意义。期刊具有跨时空互动交流的特性,记载了中医行业史和中医学术史的演变。根据对馆藏实地调查,了解到很多期刊风化严重,影印出版那些已不完整目目前尚未见系统整理研究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的论著,意义重大。
二、此举将推动民国中医行业史研究。期刊记载了大量中医行业史资料,动态记录了民国时期中医行业的发展变化。以行业期刊为切人点研究中医行业发展情况,打开了民国中医行业史研究的新视角。
三、此举将推动民国中医学术史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地区集中了诸多中医名家,水平全国领先。上海不仅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中医药期刊,且期刊中的文章多为国内知名中医所撰写,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上海地区中医临床经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海派中医的形成发展、中西医论争等多方面的内容。 四、此举及研究提要的出版具有现实意义。民国中医药期刊记载了大量民国医家理论成果和临床经验,其中的经典医案值得研究学习,验方值得开发利用;民国中医药期刊反映的民国医家对中医事业发展前途的思考、对中医教育和中医行业经营的探索等,对当前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8月)







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中医药期刊,按照办刊目的、读者定位、期刊内容的侧重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行业综合期刊、学术期刊、知识普及期刊三类。行业综合期刊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医药行业情况,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医药时政新闻、行业动态、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等,共计16种。中医学术期刊主要以组织中医界学术活动,推动中医界学术交流,促进中医教育为办刊目的,对推动民国中医学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共计22种。中医药知识普及期刊是中医界人士编辑出版的面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医药知识、提供中医药信息的期刊,共计10种。
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中医药期刊推动了全国性的中医学术研讨,以内经阐释为核心,掀起基础理论研究热潮;以伤寒研究为特色,展现民国中医学术风貌;以各科研究为脉络,探索现代中医学科建设;以“统一病名”为热点,组织中医学术标准的讨论。期刊以征集名家医案促进了临床交流,以组织时疫诊疗促进了中医防疫事业的发展,总结了疾病诊疗规律,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激发了学术理论创新,扩大了海派中医的影响。
除此之外,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中医药期刊也促进了中医界人士的团结,提高了中医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中医界通过期刊讨论中医前途,参与“中西医论争”,参与反对“废止中医案”斗争,谋求通过“中医条例”,组织中医界参与“国大代表”选举。中医界还发展以“刊授”为基础的远程中医教育,拓展以期刊经营为中心的出版业务,促进以期刊为媒介的相关实体发展。
近年,民国中医药期刊受到研究者关注。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以“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研究”为方向,申报上海及国家社科课题,并对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做了重点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委会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刊期较长、存世相对完整的期刊影印出版,同时编写期刊提要。这些工作对便利学术界利用和研究近代中医期刊具有重要意义:
一、此举具有抢救珍稀中医文献的意义。期刊具有跨时空互动交流的特性,记载了中医行业史和中医学术史的演变。根据对馆藏实地调查,了解到很多期刊风化严重,影印出版那些已不完整目目前尚未见系统整理研究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的论著,意义重大。
二、此举将推动民国中医行业史研究。期刊记载了大量中医行业史资料,动态记录了民国时期中医行业的发展变化。以行业期刊为切人点研究中医行业发展情况,打开了民国中医行业史研究的新视角。
三、此举将推动民国中医学术史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地区集中了诸多中医名家,水平全国领先。上海不仅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中医药期刊,且期刊中的文章多为国内知名中医所撰写,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上海地区中医临床经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海派中医的形成发展、中西医论争等多方面的内容。 四、此举及研究提要的出版具有现实意义。民国中医药期刊记载了大量民国医家理论成果和临床经验,其中的经典医案值得研究学习,验方值得开发利用;民国中医药期刊反映的民国医家对中医事业发展前途的思考、对中医教育和中医行业经营的探索等,对当前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