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在乌鲁木齐开幕 发布时间:2010-8-24 0:00:00   作者:责任编辑:文松辉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167652/174099/12519594.html

    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 “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8月2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面展示新疆珍贵历史文献的大型展览,也是对新疆古籍保护工作的大检阅。我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纸本文献西晋元康六年(296)写本《诸佛要集经》、《三国志》现存最早版本东晋写本吐鲁番文书《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等展品为世界仅存的孤本。

    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及文化部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党和政府对新疆古籍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展示新疆古籍保护工作成果,活动由文化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承办。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高树勋,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和平,新疆自治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屹,新疆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杜秦瑞,新疆自治区副主席铁力瓦尔迪·阿不都热西提,新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柯丽等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为“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开幕剪彩,并分别致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代表、参展单位代表、各省市图书馆馆长代表、专家学者和新疆各界近千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主持。

    高树勋在致辞中说,新疆现存数十万册件古代典籍文献,记录了新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沧桑巨变,反映了各民族发展的轨迹,凝聚着先民们的智慧,是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展现了中华文化丰富深广的历史内涵。这些典籍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珍贵典籍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周和平在致辞中说,自古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开拓,使这块辽阔土地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荟萃之区。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存世的数十万册新疆历史文化典籍,作为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历史见证,记录着四大文明的交汇,承载着千年璀璨的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献典籍,年代久远,存世稀少,片纸只字,足称珍宝。保护新疆历史文化典籍,对于当前各民族互相交流、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意义重大。

    他说,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将新疆古籍保护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专项重点工作启动。这对于抢救和保护新疆多民族文化遗产,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铁力瓦尔迪·阿不都热西提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展览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对新疆文化建设的关怀和新疆古籍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通过这些弥足珍贵的古籍文献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的历史,树立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推进新疆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本次展览展出的新疆珍贵历史文献。包括出土木简和纸质文书、汉文和各种民族文字古籍、舆图拓片、部分文物,共计24种文字100多件。展品来自国家图书馆,新疆各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科研高校等13家单位,入选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25件新疆珍贵藏品参展。展品涵括新疆地区的汉文古籍和佉卢字、焉耆-龟兹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八思巴字、察合台文、托忒蒙文等文字在内的多种文字典籍文献。展览还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新疆古籍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特别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新疆各民族在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方面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展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古籍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

    展览通过展板和实物,展示党和政府重视新疆古籍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展览期间将举办古籍修复、碑帖传拓等动感演示,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早在五十年代,国家就影印了部分新疆珍贵典籍,如国家图书馆藏回鹘文《玄奘传》等。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积极开展新疆古籍的征集和整理工作。目前已整理出版了一批新疆古籍,编纂出版了新疆少数民族文献目录提要。成绩斐然。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工作者积极投入古籍保护工作,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先后申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4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成为“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华再造善本续编》选入多种新疆珍贵古籍,化身千百,服务社会。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文化部将新疆古籍保护专项工作列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项目。这次,文化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展览,就是为配合新疆古籍保护专项工作的开展,通过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献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的历史文献,共同保护现存的新疆历史文献。

    二、展览通过珍贵古籍展示,全面系统反映新疆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是建国以来,首次集中公开展示新疆珍贵古籍文献,特别是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品。其中超过半数的展品为现今仅存的孤本,有25件藏品是入选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

    汉文部分有我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纸本文献西晋元康六年(296)写本《诸佛要集经》。东晋写本吐鲁番文书《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为《三国志》现存最早版本。阿斯塔那363号唐墓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则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教育的情况。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唐写本《大唐西域记》系最早传入吐鲁番的《大唐西域记》写本,为研究中亚、印度及丝绸之路各国政治、军事、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语言文字和社会风情的珍贵资料。

    民文文献中有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出土的九世纪前写本焉耆龟兹文《弥勒会见记》,这部讲唱文学作品,语言古朴典雅,对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年由清华大学教授袁复礼先生协助采购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十世纪回鹘文写本《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讲述中国文物收藏史上的传奇。

    反映新疆多民族聚居情况的代表性早期文献、文物还有东汉永和二年(137)八月刻石的《裴岑纪功碑》清拓本,东汉永寿四年(158)刻石的《刘平国碑 》清拓本,以及和田出土的汉晋时期(前206-420)佉卢字函牍、楼兰出土的东汉(25-220)木简、东汉(25-220)古于阗货币汉佉二体钱等,而阿斯塔那191号墓出土麹氏高昌国时期的东罗马金币,反映了当时繁荣的东西方商贸往来。吐鲁番洋海4号墓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写本《论语》拆自女性墓主左鞋,由两个鞋面和一个鞋底组成。书写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背面。

    “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受到文化部领导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共新疆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张春贤和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同志分别发来贺词。蔡部长提出要以这次展览为契机,通过文化部等各部委的文化援疆行动,构建古籍保护工作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民族文化典籍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张书记在贺词中指出,这个展览反映的丝绸之路最宝贵的精神是开放、创新、交流、融合,这正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也是包括西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青春永驻、千古不朽的奥秘。展览对于推动新疆古籍保护工作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积极重大的意义。努尔·白克力主席在贺词中提到,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雄辩地见证着新疆与伟大祖国的血肉联系,是各族人民奉献给伟大祖国的心灵创造。

    8月19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在新疆举办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座谈会”,全国省级古籍保护中心的领导和部分专家参会,从业务层面就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和未来工作设想进行座谈。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