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古代蒙书的新价值——《弟子规》(注评插图本)出版 发布时间:2010-8-19 0:00:00   作者:于飞  
    《弟子规》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一种,相对于更为著名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它的成书年代晚了很多。现存的《弟子规》一般题名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李毓秀是一个生活在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山西秀才,没有功名,在学术上也没有特别的著述成就,所以关于他并没有很丰富的资料以资考证,他的工作之一可能就是教书,为此自编了这样一种教材。而贾存仁是何许人就更不得而知,甚至其名字也有写作“贾有仁”的。

    我国古代蒙学(即学龄前教育)虽然没有官方的教材,但在民间很是发达,自编的教材也很多。然而,时移世易,曾经俯拾皆是的传统蒙学教材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今人对其进行整理、传播和诠释都是对其固有价值的挖掘。对于其中具体的一种,又必须很好地把握其主要的价值所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目前对传统蒙学教材的整理并非空白,但是许多整理成果对于原书的定位和判断不够准确,尤其是对于沟通古今的思考显得不足。例如《三字经》是较为浅显的三字韵语,除了少数的道德教育之外,基本内容都是典故常识;四字韵语的《千字文》内容上与前者相似,但一千字各不相同,在识字的价值上更高;《百家姓》则是搜罗了中国人的常见姓氏,“赵钱孙李”只是一种有韵无义的排列,即便是今天要作讲解也只能是带有一定随意性的补充,从姓氏出发介绍一些相关的名人事迹,从而进一步增强儿童阅读、记诵的兴趣。

    《弟子规》和这几种蒙书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从形式上看,它很像《三字经》,但内容上却是另外-套。它的框架是从《论语•学而》中的“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话展开,落实到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就成了(弟子规》。这个内容也不是李毓秀的发明,宋朝的大儒朱熹早他五百多年就著有《童蒙须知》,详细规定了儿童初学的种种行为细则,而这也正是《弟子规》的蓝本,只不过李毓秀更加细致地把所有内容都整理成易于记诵的三字韵语,并用《论语》中的一段话做了总纲。所以,用今天的话说,《弟子规》是一部针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全部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内容,而诵读欣赏则在其次。很显然,这样的内容如果也套用讲解“三百千”的做法加以发挥是行不通的,仅仅流于传统注疏的做法给它的语句找一些出典也缺乏意义。同时,时代的演进、生活的变迁又使得《弟子规》中的教条令人感到疑窦重重,在精华与糟粕、古训与变通之间常常难以抉择。这,恰恰应该是阐释讲解的重心。

    当代人的生活相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弟子规》的生存状态早已失去了昔日的优越,其生存环境也大不乐观,这并不是靠几句说辞就能完全恢复的,其中的某些内容已经不可逆转地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对于这样一套旧日的行为规范,现在应该做的是本着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了解之同情”的心态,从当时的相关条件和制约出发,看看《弟子规》究竟要求孩子们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进而用一种非功利的平和心态去商议、去思考,并在今天的条件下如何采纳其中的有益成分。

    (《弟子规》(注评插图本),[清]李毓秀编,张志萍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19.00元)

    延伸阅读:

    1.《三字经》(附百家姓•千字文),顾静注解,上海古籍版社2009年9月出版,定价20.00元

    2.《古文观止译注》,[清]吴楚材、吴调候编选,王水照、顾易生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定价29.8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