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培养专业队伍 坚守古籍出版阵地 发布时间:2010-8-19 0:00:00   作者:郭又陵 姜红  
    和所有其他工作一样,要做好古籍影印出版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30年来,随着古籍影印出版事业的发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已从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编发队伍。从事古籍影印的编辑从最少时只有两个人,到现在已有十几名编辑,而且涌现了徐蜀这样的领军人物、古籍影印出版专家。

    徐蜀是我社现任总编辑,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生毕业后即到我社工作,一直从事古籍影印工作,是我社古籍影印编辑室的创建者,也是我社古籍出版战略定位的倡导者和战略方针的制订者之一。二十多年来,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古籍影印选题策划上,仅他本人独立策划的大型选题就有数十种之多,显现出他在这方面的独特天赋。他还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意识极强,对国内各图书馆馆藏古籍和图书市场了解深入细致,精心设计运作,使古籍影印图书持续创造效益,为我社出版的古籍图书市场化开辟了新路。徐蜀还大胆改革印制工艺,引领古籍图书走进特装礼品书市场,为古籍图书的发展再辟新径。他担任责编并监制监印的一系列高档特装图书,被有关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广受称赞,为我社赢得了荣誉。同时,徐蜀还很注重人才培养,存工作中传帮带,充分调动每个编辑的主动性,发挥各自特长,带出了一支在古籍影印方面有较高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业务水平的编辑队伍。2003年,徐蜀获得“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社在培养古籍影印编辑时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奉献精神。因为古籍书稿没有作者可以交流互动,稿件也不能随意修改,编辑是在替千百年前的古人“做嫁衣裳”,所以要有奉献精神才能耐得住如此寂寞。其次是开拓勇气。古籍图书受众面窄,只有敢于打破传统观念,不断挖掘新思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站稳脚跟。第三是专业技能。编辑要有较深的古典文献功底,才能了解古籍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还要懂出版专业知识,才能从容面对千差万别的古籍,以不同的印制工艺和装帧材料再现原书,制作出适销对路的专业图书。最后还要作风踏实。编辑除策划选题、编辑书稿外,还要采购材料、核算成本、监督印制。  专业古籍影印图书的出版特色,决定了我社营销工作的特点,我们称作“专业出版专业发行”,即以直销为主的专业销售模式。在这一营销方针的指导下,我社将自己的发行定位于直接为学术研究服务,为图书馆服务,要求营销人员和编辑一样,与图书馆和有关各界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他们传递我社的出版信息,随时反馈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出版社,我社与图书馆界有着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我社的发行人员与图书馆的联系要比其他社都更紧密。他们不仅要与图书馆建立一般性的联系,还必须对自己联系的图书馆有深入了解。比如要了解各个馆的类型和馆藏需求,再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向有关人员介绍我社出版物,甚至帮助采编人员选购图书。

    古籍影印图书的最终使用者是各类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需求会影响图书馆的购藏行为。所以我社的发行人员特别注意和专家、学者的联络、交流,了解他们的专业方向、研究重点、关注热点,及时向社里相关部门回馈他们的意见、建议。随着材料的积累,逐步建立起专家学者数据库,以方便发行人员工作使用。

    作为出版社,做好与各类图书经销商的配合是必需的功课。许多图书馆购书都要通过经销商,我社要求发行员同时做好中间商和终端客户的服务工作。在图书终端用户、收藏者和中盘商、出版社的网络链中,我们要求业务员发挥疏通和润滑作用,主动做好渠道维护工作,做好每一层级的客户服务工作。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推介,才能赢得目标客户的信任,更好地服务图书馆界。

    多年来,我社出版的大量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印古籍,已成为海外汉学研究机构、海外中华文化研究学者研究资料的重要来源。近几年在各大图书进出口公司的统计中,我社在同类社图书出口码洋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图书出口码洋950多万元,占销售总码洋的15%;2008年出口码洋1300多万元,占销售总码洋的19%。

    目前,古籍出版的市场份额虽然在减少,但在民族文明复兴、民族文化热背景下,古籍的需求量会增加。在细分市场,做好专业营销,产品适销对路,还是可以创造好的效益的。我社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专、精、特”的办社路线,才能使我们这家规模不大的专业小社稳步发展,在出版界确立出版发行的特殊性和唯一性。我们将以建社30年和转企改制为契机,站在新的起点上,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以更为开阔昂扬的姿态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打造成一个更为精湛的专业性出版社,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