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古籍书店“重现”历史容颜 发布时间:2010-6-29 0:00:00   作者:本报记者王海妮  
http://news.163.com/10/0629/09/6ABB2G8F00014AED.html 全国古籍书店普遍举步维艰,南京藏书家支招——   让库存古籍“活”起来   数以万册的库存古籍“居住条件”提档升级,让古籍书店总经理王祝新倍感欣慰,但书店举步维艰的经营现状,却始终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如今实体书店境况都不太好,古籍书店因受众面窄、货源奇缺等制约,更显无奈。不过,其库存古籍是一笔丰富宝藏,如能盘活这一优势资源,拓展个性化、多元化业务,也有望闯出一片天地。”和古籍书店有几十年“交情”的南京知名藏书家周瑞玉、薛冰等人纷纷为书店发展出谋划策。   窘境:老牌古籍书店以卖特价书为主   南京古籍书店最初主营历代雕版、活字版、铅、影印本等书籍,在南京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不过进入2000年后,书店生意逐渐冷清。   在书店古籍部工作近30年的老员工林金海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在南京,外地甚至海外读者都慕名前来淘书,“排长队抢书的盛况随时可见。”   如今古籍书店之所以遇冷,林金海认为,一是因为货源少了,“人们意识到古籍的收藏价值了,书店一年到头收不到几本好书。”此外,快餐化阅读、网店普及也加速了古籍书店式微过程。   鉴于此,古籍书店近年来拓展了特价书业务,但也因此被爱书人批评为“舍本逐末、少了内涵”。“其实纵观全国古籍书店,从繁荣时期的数百家,到如今只剩区区20多家,大都惨淡经营。”王祝新苦笑道。   应对:引进人才盘活库存古籍   酷爱藏书的南京市作协副主席薛冰,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是古籍书店常客。在他看来,盘活数万册古籍库存,推个性化、多元化服务是一条出路,“比如私人影印、古籍鉴赏、收藏拍卖、出版等。”   “古籍属稀缺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卖得越多,书店积累越少。所以不少书店都舍不得把好书拿来卖。”薛冰告诉记者,国内少数几家发展较好的古籍书店均涉及拍卖、出版等业务。   江苏省藏书家协会会长周瑞玉也认为,古籍书店不应仅局限于“卖书”,而要围绕库存“做文章”,“毕竟网络、拍卖、私人交易等古籍买卖渠道太多。”   “我们也在考虑,”王祝新介绍,目前书店库存线装古籍几十万册,元明清都有,其中不乏珍品善本,“如明万历年间的《江宁县志》、《甘熙手稿》孤本等,还有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零种。”   其实古籍书店也曾尝试出版《江宁县志》等库存古籍,卖得挺火,“最后价格居然翻了几倍。”王祝新告诉记者,他们也有意向和拍卖公司联手,“试水”古籍征集、拍卖等业务。   “不过,我们太缺技术、缺人才了!”王祝新连连感叹,开展多元化业务离不开技术支持,而如今,店里技术最娴熟的当属老员工林金海,新招的大学生还没有入门,“做古籍你得懂文学、版本学等基本知识。我们曾在南师大古籍文献相关专业招了几名学生,可因为太枯燥、待遇差,留不住人。”   “目前,我们正准备将这批古籍重新梳理,录入电子文档进行管理。”谈及下一步打算,王祝新说,他一直在物色新人,“期待有识之士来挖掘这笔丰厚宝藏。”
(来源:南京日报(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