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走出“深闺” 化身百千——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侧记 发布时间:2010-6-29 0:00:00 作者:王坤宁 





http://www.chinaxwcb.com/xwcbpaper/html/2010-06/28/content_11704.htm
敦煌遗书、明朝版本的《本草纲目》、稀有版本的《广舆图》、雷峰塔经专题展示……许多绝世孤本的珍贵古籍,自6月11日起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向公众展出1个月。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示了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取得的成就。
显示古籍整理成果
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3年来,经过3批评审,有9859部古籍入选或被推荐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0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或被推荐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展开;一支古籍工作人才队伍初步建立起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国家级古籍保护试验室已经初具规模;在做好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同时,古籍影印、数字化、缩微复制等再生性保护陆续展开,特别是继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后,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也已全面铺开。
据了解,近1年来,为使珍贵古籍安全传承,文化部命名了首批12家国家级修复中心,并开始实施文献修复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带动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全面保护工作的西藏古籍保护工作已经启动。目前,全国存世藏文古籍总数约在百万函以上,其中约2/3收藏在西藏自治区。西藏各地区、各收藏单位普遍开展藏文等古籍普查工作,同时,藏文等古籍缩微复制、数字化等工作,以及对珍贵文献补刻书板便利刷印等也在有计划地展开。与此同时,为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型出版工程系列化,重要古籍整理成果相继问世。《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最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文》、《全明文》、《全元戏曲》、《全粤诗》陆续出版。《四库全书》(两种藏本)、《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等陆续影印出版。另有《中华大藏经》以及一批总集、别集、大型类书丛书出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的重点工作——《中华古籍总目》的编纂工程启动。产生于1912年以前,并以稿本、抄本、印本、拓本等形式存世的古籍,如简帛典籍、敦煌遗书,以及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时期版印、抄写的古籍、古旧地图、碑帖拓片、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西学传入后产生的新学书籍等,均在《中华古籍总目》的收录范围,并将依省区、机构、类型、文种等多个分卷进行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已全面启动,并稳步推进。
展现古籍保护成就
此次展览分为传承文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成果、楮墨芸香——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品、完善典藏——推荐第三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介绍、永驻书魂——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巡礼、任重道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未来的发展5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古籍保护成就。
展品来自86家系统收藏单位,数量达300余件,以推荐列入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珍品为主,辅以第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部分特色古籍。从汉文古籍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的珍贵典籍,从敦煌遗书到碑帖舆图,向人们述说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共同构筑精神家园的历程。而西方早期印刷品拉丁文摇篮本《节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等的展示,则反映了中外文化长久以来的交融。
展览分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文献、宋元善本、明清善本、明清稿抄本、佛教典籍、舆图、拓本钤印本、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西文善本等单元,向人们展示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初期书籍的产生、正规书籍的产生、书籍制作方法的变革和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等中国古代书籍史承载的内容。西文善本则是第一次作为国家珍贵古籍进行展示。作为其代表,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他文字珍贵古籍名录”,收录了《节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和《金言集》两种西文善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西泠印社、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等单位的13卷雷峰塔经共置一处,有真有假,供观众辨识。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研究馆员李济宁表示,雷峰塔经是宋开宝八年的刻本,当时雕版印刷技术刚开始大规模使用,因此是研究中国早期印刷术的重要实物证据;但民国年间多有书贾仿制。这次特意设置雷峰塔经专题展示,也是希望组织讨论,为甄别鉴定工作确定相应的标准。
此外,展览还包含诸多具有重要文物、文献、文字价值的民族文字古籍。这些少数民族文献作为记录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品味古籍文化震憾
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承的有效作用,一直是国家图书馆探索的重点。自2008年6月举办首次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以来,本次展览已是第三次。本次展览的观赏性较上两届更强,对中华古籍不太了解的社会公众也能从中深刻品味中华古籍文化带来的震撼。
为更广泛地宣传古籍保护工作、普及古籍保护专业知识、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更广大的公民和专业工作者共同肩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从6月12日起,承办方将组织一系列讲座沙龙,以及古籍修复、甲骨传拓技艺展示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以讲座、沙龙、实地操作等方式,向公众介绍古籍保护的基础知识。
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设计制作的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将在全国10家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展出,“汉字:文化津梁,中国奇迹”展览将在5家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向社会开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敦煌遗书、明朝版本的《本草纲目》、稀有版本的《广舆图》、雷峰塔经专题展示……许多绝世孤本的珍贵古籍,自6月11日起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向公众展出1个月。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示了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取得的成就。
显示古籍整理成果
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3年来,经过3批评审,有9859部古籍入选或被推荐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0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或被推荐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展开;一支古籍工作人才队伍初步建立起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国家级古籍保护试验室已经初具规模;在做好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同时,古籍影印、数字化、缩微复制等再生性保护陆续展开,特别是继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后,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也已全面铺开。
据了解,近1年来,为使珍贵古籍安全传承,文化部命名了首批12家国家级修复中心,并开始实施文献修复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带动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全面保护工作的西藏古籍保护工作已经启动。目前,全国存世藏文古籍总数约在百万函以上,其中约2/3收藏在西藏自治区。西藏各地区、各收藏单位普遍开展藏文等古籍普查工作,同时,藏文等古籍缩微复制、数字化等工作,以及对珍贵文献补刻书板便利刷印等也在有计划地展开。与此同时,为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型出版工程系列化,重要古籍整理成果相继问世。《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最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文》、《全明文》、《全元戏曲》、《全粤诗》陆续出版。《四库全书》(两种藏本)、《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等陆续影印出版。另有《中华大藏经》以及一批总集、别集、大型类书丛书出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的重点工作——《中华古籍总目》的编纂工程启动。产生于1912年以前,并以稿本、抄本、印本、拓本等形式存世的古籍,如简帛典籍、敦煌遗书,以及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时期版印、抄写的古籍、古旧地图、碑帖拓片、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西学传入后产生的新学书籍等,均在《中华古籍总目》的收录范围,并将依省区、机构、类型、文种等多个分卷进行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已全面启动,并稳步推进。
展现古籍保护成就
此次展览分为传承文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成果、楮墨芸香——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品、完善典藏——推荐第三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介绍、永驻书魂——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巡礼、任重道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未来的发展5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古籍保护成就。
展品来自86家系统收藏单位,数量达300余件,以推荐列入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珍品为主,辅以第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部分特色古籍。从汉文古籍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的珍贵典籍,从敦煌遗书到碑帖舆图,向人们述说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共同构筑精神家园的历程。而西方早期印刷品拉丁文摇篮本《节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等的展示,则反映了中外文化长久以来的交融。
展览分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文献、宋元善本、明清善本、明清稿抄本、佛教典籍、舆图、拓本钤印本、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西文善本等单元,向人们展示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初期书籍的产生、正规书籍的产生、书籍制作方法的变革和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等中国古代书籍史承载的内容。西文善本则是第一次作为国家珍贵古籍进行展示。作为其代表,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他文字珍贵古籍名录”,收录了《节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和《金言集》两种西文善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西泠印社、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等单位的13卷雷峰塔经共置一处,有真有假,供观众辨识。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研究馆员李济宁表示,雷峰塔经是宋开宝八年的刻本,当时雕版印刷技术刚开始大规模使用,因此是研究中国早期印刷术的重要实物证据;但民国年间多有书贾仿制。这次特意设置雷峰塔经专题展示,也是希望组织讨论,为甄别鉴定工作确定相应的标准。
此外,展览还包含诸多具有重要文物、文献、文字价值的民族文字古籍。这些少数民族文献作为记录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品味古籍文化震憾
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承的有效作用,一直是国家图书馆探索的重点。自2008年6月举办首次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以来,本次展览已是第三次。本次展览的观赏性较上两届更强,对中华古籍不太了解的社会公众也能从中深刻品味中华古籍文化带来的震撼。
为更广泛地宣传古籍保护工作、普及古籍保护专业知识、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更广大的公民和专业工作者共同肩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从6月12日起,承办方将组织一系列讲座沙龙,以及古籍修复、甲骨传拓技艺展示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以讲座、沙龙、实地操作等方式,向公众介绍古籍保护的基础知识。
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设计制作的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将在全国10家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展出,“汉字:文化津梁,中国奇迹”展览将在5家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