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11日举行 免费向公众开放 发布时间:2010-6-12 0:00:00   作者:  
  6月11日,大型公益性展览“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即将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拉开帷幕。展览将大规模展示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珍品,并选择展示第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部分国家珍贵特色古籍,展览预选展品目录近300种是。    本次展览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全国80余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私家等古籍收藏单位共同参与,自6月11日下午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三年来,经过三批评审,有9859部古籍入选或推荐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0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或被推荐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展开,仅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就有55期,一支古籍工作的人才队伍初步建立起来;三年的投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国家级古籍保护试验室已经初具规模,从经验到科学,将实现几代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光荣与梦想;在做好古籍原生性保护同时,还开展了古籍影印、数字化、缩微复制等再生性保护,特别是“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典范。近一年来,为使珍贵古籍安全传承,文化部命名了首批12家国家级修复中心,并开始实施文献修复师资格认证制度;"西藏古籍保护工作"启动,并希望以此带动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全面保护;《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稳步推进。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分为“传承文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成果”、“楮墨芸香--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品”、“完善典藏--推荐第三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介绍”、“永驻书魂--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巡礼”、“任重道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未来的发展”五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古籍保护成就。   据国图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体现各个地区和各个收藏单位以及私人收藏的广泛参与性,涉及单位除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大馆外,充分吸纳了一些省、市、县藏书单位以及私藏的珍品,展品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堪称全国珍贵古籍的又一次大展示。   展览珍品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文献、宋元善本、明清善本、明清稿抄本、佛教典籍、舆图、拓本钤印本、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西文善本等单元。展品从最早的南北朝时期的写经、到清人稿抄本,时间跨度超越千年,从司马光手稿本《资治通鉴》,到西方早期印刷品拉丁文摇篮本《节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交融空间岂止万里。展品涉及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古籍,其中汉文古籍包括敦煌、碑帖和善本古籍等不同形式和内容。   本次展览的观赏性较上两届更强。第一次大规模入选和展示古旧舆图,展出的碑帖、拓本、舆图等,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有十八件珍贵的古代地图珍品与公众见面。西文善本第一次作为国家珍贵古籍进行展示。早期传入中国并留存至今的西文善本,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的奇葩。这部分典籍,既包括欧洲摇篮本,也有早期传教士手抄本;既有西方科技著作,又有道德伦理经典;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成为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遗产。作为其代表,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他文字珍贵古籍名录”,收录了《节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和《金言集》两种西文善本。   少数民族文献作为记录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献、文字价值。推荐的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共246部,涉及13个文种以及多语种合璧,具有文种多、时代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字古文献的丰富多彩。   展览期间,几乎天天有讲座,日日有活动。为更广泛的宣传古籍保护工作、普及古籍保护专业知识、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更广大的公民和专业工作者共同肩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从6月12日起,承办方组织了一系列讲座沙龙、以及古籍修复、甲骨传拓技艺展示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以讲座、沙龙、实地操作互动等方式向公民介绍古籍保护的基础知识。   此外,从6月11日起,国家图书馆设计制作的“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将在全国十家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汉字:文化津梁,中国奇迹”展览在五家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同时向社会开放。这是国家图书馆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一贯宗旨,联合各个单位共同开展文化建设,共建书香中国,传播知识,实现资源共享,贯彻中共十七大报告文化建设精神的重要实践。   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2008年和2009年,国务院先后颁布首批和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870部古籍入选《名录》,113家单位入选“重点单位”。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首届与第二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分别于2008年6月14日、2009年6月13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出入选《名录》的珍贵古籍。这两次展览曾以其规模大、展品精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观众人数众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珍贵古籍特展部分展品介绍: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文献:在南北朝至唐五代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归义军时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序》血书写本,和近年出土于和田地区唐写本《孝经郑氏解o卿大夫章》颇引人瞩目。   宋元善本:有目前所见最早的皇室宗谱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开本阔大,装潢典雅,书法工整,尽显皇家气象。宋刻本《三苏先生大全集》为宋眉山刻小字本,密行小字,字体瘦劲秀丽。南宋蜀刻大字本《苏文忠公文集》为现存东坡集的最早刻本,版式疏朗,字体仿颜,端庄大气。宋刻本《后村居士集》内容丰富详尽,为传世孤本。宋刻《唐僧弘秀集》为南宋陈解元书籍铺刻本,旧藏陶正祥五柳居,后赠与黄丕烈,又迭经汪士钟、李盛铎等名家收藏,洵属珍贵。元至正三年(1343)刻本《冷斋夜话》为宋代著名诗僧惠洪杂记禅林遗闻佚事之作,刊刻精美,传本罕见,书中有"东宫书府"等印,曾为明代宫廷藏书,流传至今,实属难得。   明清善本:明清两朝经济发达,出版业繁荣,本次展览展示的明清善本基本涵盖这一时期的各种版本类型,反映出该时期的版本特点。开本宏大,行格疏朗的明代内府刻书《饮膳正要》、司礼监刻《大学衍义》可见一斑。藩府刻书也是明代官刻本中的一大特色,嘉靖十四年(1535)楚藩刻《刘氏二书》字体端庄,纸墨精良,可视为明代藩府刻书的精品。   明清时期活字印刷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活字本是此次展览明清善本的一大特色,明弘治十一年(1498)华氏会通馆《会通馆集九经韵览》,弘治十五年(1502)华珵《渭南文集》,正德八年(1513)华坚兰雪堂《白氏长庆集》、正德十一年《春秋繁露》,弘治十六年(1503)金兰馆《西庵集》,都出自当时铜活字印刷名家之手。这些活字本存世孤罕,历代藏家将其与宋元善本等同看待。   乾隆年间,清政府开馆编纂《四库全书》。此次展览展出了诸多相关的善本珍品:《西清砚谱》、《河东柳仲涂先生文集》为四库底本,书中多有馆臣校改勾乙之处;《旧五代史》、《公是集》、《云溪集》、《巽斋文集》为馆臣抄本;《续资治通鉴长编》系四库零帙,《糖霜谱》虽仅存数叶,然属文津阁本,《日知录删余稿》是文渊阁本撤出之书。这些古籍为"四库学"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雷峰塔经专题展示:雷峰塔经全称"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陁罗尼经"。五代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时代,在西湖南屏山支脉雷峰山上建"皇妃塔",百姓又称"雷峰塔",后代史籍多延用此名。1924年9月,"殷雷震地","黄埃直上",雷峰塔轰然崩塌。当地百姓在塔砖中发现佛经,遂引发民众蜂拥上山,破砖取经,寻以图利。雷峰塔经是研究中国早期印刷术的重要实物证据,倍受各方重视。民国间,曾有多家书贾仿制。所以现在的雷峰塔经真真假假,我们此次调集雷峰塔经,也是希望,能组织研讨,辨别真伪。   舆图: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地图集,堪称我国地图学史上承前启后之佳作-明嘉靖间(1522-1566)初刻本《广舆图 》;有明内廷据利玛窦手绘本摹绘的《坤舆万国全图》(现存第4幅亚洲部分,原图为6幅);有清钱维城绘、裘曰修题说的清乾隆彩绘本《西湖三十二景图》,地图绘制精美,解说各景点地理位置、胜景由来非常详尽;有用鸟瞰图的形式描绘乾隆帝南巡时,游览西湖各处行宫、十八景的线路及各景点间的具体里程的《西湖行宫图》;清乾隆(1736-1796)年间钱维城采用传统形象画法,生动地绘出了承德离宫与外八庙及附近山水胜景全貌的《避暑山庄全图》。还有明万历(1573-1620)彩绘本《江西全省图说》 、清乾隆(1736-1796)彩绘本《全滇舆图》、《贵州全省舆图说》等分省地图。   石刻文献:推荐第三批《名录》共入选碑帖拓本9种,均是历经成百上千年的磨难而流传于今的稀世珍品。包括宋拓本《绛帖》、《灵岩寺宋贤题诗题名集拓》、《晋唐小楷四种》、《十七帖》四种,明拓本《史晨前后碑》、《礼器碑》、肃府本《淳化阁帖》、水前本《瘗鹤铭》四种,清道光年间(1821-1850)初拓本《董美人墓志》一种。明拓《史晨前后碑》和肃府本《淳化阁帖》就是其中的代表。   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此次展出的有2006年发现于西藏山南蚌巴齐古塔宝瓶内的九至十世纪写本《苯教藏医集》,虽仅存13叶,但文献、文物价值极高。蒙古文《宝星陀罗尼经》、《格斯尔汗传》、满文《大清会典》。清抄本《祭神送理多面偶经》是国家图书馆抗战时期征集的西南文献之一,前半部分东巴文、哥巴文混合使用,后半部所用哥巴文具有艺术特色。   西文善本:《金言集》为16世纪葡萄牙耶稣会士萨玛诺(Manuel de Sá)撰写的拉丁语宗教书,书中涉及对在日本活动的神甫提出的具体建议,例如信徒犯下杀人罪行时应如何应对等。该书是日本安土桃山(1568-1603)至江户时代( 1603-1868)初期间的"天主版"类传教书籍的一种。"天主版"是日本首批采用西方活版印刷术印制的书籍,包括《金言集》在内,共有33种,其中12种存于日本。在二十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金言集》的存世状况不为人知,经过中日学者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并确认:唯一存世的"天下孤本"《金言集》,即藏于国家图书馆。该书对阐明日本中世纪至近代初期的宗教史和外交史有重大帮助,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   另一部是1496年(德)勒格奥蒙塔努斯译著的威尼斯印本《节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天文学大成》为托勒密的代表作,拉丁文摇篮本,至为珍贵。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