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髯翁草圣楷亦工——三秦出版社独家出版《于右任墨迹•魏碑》 发布时间:2010-6-2 0:00:00   作者:周世闻  
  于右任先生是旷古绝今的一代书法大师。他的天赋、他的勤奋以及他独有的人生经历,这一切都熔铸到了他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中。他最广为人知、名气最大的是他的草书,实际上他的魏碑于体也很好,而且很有创造性,其独有的风神韵味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   世人在论“草圣”张旭的草书之所以“笔落草惊风,字成泣鬼神”时,总喜欢以他的楷书《郎官石柱记》的严谨工整作为他草书恣肆汪洋的例证。的确,草书貌似狂放无羁,实则每一点画都中规中矩,非有极强的楷书功底不能为之——这一条定律放到于老的草书中同样适用,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浑穆高古的楷书,就不会有他矫若游龙的草书。因此,探究一下于体魏碑对于更好地理解于老博大的书法艺术将大有裨益。   于老早年学书法从赵孟頫入手。赵孟頫的字圆润流丽,气息甜熟,加之又以宋朝宗室的身份供奉于元朝,“贰臣”之举,大节有亏,所以其字也被书法界人士所诟病。于右任先生在经历一段临习后,力矫其弊,刻意去学习粗旷豪放、变化多端的魏碑,一变唐楷规矩刻板之风。为了研习,他广为搜求魏碑石刻,几十年下来,所收书碑,蔚为大观。因所收碑刻中有七对是夫妻合葬墓志,就将自己的斋号名为“鸳鸯七志斋”,可见对魏碑爱之深刻。爱之深,学之切,如同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这种感受非深解其味者不能道也。于老的早期魏碑体楷书,风格瘦硬挺拔,用笔以方笔为主,字形右肩高耸,气息上多取法被康有为甚为推崇的《张猛龙碑》(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邹容墓表》)。这种风格持续了几年后,他于偶然的机缘得到了《广武将军碑》的拓片,此碑当时虽名气不太大,但书艺水平却极高。笔法上方圆兼备,篆、隶、楷的笔韵皆有,特别是此碑由于正处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所以在风格上显得雍容大度,生拙古朴,颇有一种“不衫不履,岳峙渊停”的风度。于老得此如获至宝,于是潜心研究此碑,同时又参以其他石刻的笔意,融会贯通后,楷书风格大变,一改瘦硬险,俨然已成集成大者。   此次本书所选的三方墓志可以说是于老魏碑体楷书的最高峰,墓志的主人身份也很特殊。一是吴昌硕,此翁乃中国近代史上的艺术巨匠,其书法、绘画、篆刻三艺被誉为“三绝”,书法里的大篆独步天下,且篆刻一途使其成为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由同为艺术大师的于老给他书写墓志,两位大师精神的碰撞所产生的书法,其精彩自不待言。另—位是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于老一生中几次为蒋母书写墓志,其荣耀也自不待言。我们所选是最老辣的一种,在其后还附了另一版本的残卷,两相对照,读者可直观地感受到于体楷书的嬗变过程。第三位是陆秋心,此人是于老在合办《民呼》《民吁》《民立》各报时的同事。他曾为革命鼓与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老与他曾共事数载,友情深笃,故对其的哀悼也最沉痛。在碑末于老写道:“不可招兮,秋心之魂;不忍过兮,秋心之寝;门潋潋不干兮,秋心之泪痕!”   这三篇墓志的书法水平都很高,在相同的笔法风格下,每一篇还有其独有的个胜:《吴昌硕墓表》字体趋扁,表露出隐隐的隶书笔意,笔画之间粗细对比明显,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虽是楷书却行气贯通,一气呵成;《王太夫人墓志》在字形上则肥厚一些,用笔上以圆笔为主,结构上追求古拙,有些字看来憨态可掬、不合情理,但细细品味,却恰是匠心独运之处,特别是于老还借鉴了清代另一位书法大家赵之谦的魏体写法,所以在笔画粗细对比上虽不明显,但却别有风味,妙趣横生;《陆秋心墓志》笔画肥瘦恰介于《吴》与《王》之间,字形采取左宽右窄的扇形,笔法也是方圆互用,横画收笔也取挑势,带出隶味,于端庄肃穆中透出一些活泼的气息。三碑皆于老力作,三碑相较,当推《吴昌硕墓表》书艺水平最高,而此碑也是目前为止见到于老魏碑体楷书书法中的执牛耳者。笔法、结构、气韵,众美皆备,落落大方,诚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这三篇墓志都为在大陆首次公开发表,代表了于老楷体书法所达到的高度,加之墓主身份的特殊,就更显得弥足珍贵,相信此书将博得广大书法爱好者无尽的喜爱。   于老论用笔有名言:“起笔不凝滞,落笔不作势,纯任自然,自迅速,自轻陕,自美丽。”金针三昧,堪可度人。又有诗云:“人生贵行乐,书道乐无边。每日三千字,长生一万年。挥亳随兴会,落纸起云烟。悟得其中妙,功夫要自然。”   髯翁不朽,书道千秋。   (《于右任墨迹•魏碑》,三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宣纸版定价29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