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尺牍之精华 史料之瑰宝——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赵凤昌藏札》整理出版 发布时间:2010-5-7 0:00:00   作者:京 萱  
    《赵凤昌藏札》是赵凤昌、赵尊岳父子收藏、整理、装帧的书札集册,共计一百零九册,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该藏札是赵凤昌“从光绪十年张之洞到广东履任开始”直到赵尊岳生前所保留的信件文献,约2737通(件),“真可谓是尺牍之精华,史料之瑰宝,谓其价值连城亦不为过”(孔祥吉《评一代奇人赵凤昌及其藏札》,见《赵凤昌藏札》第一册)。赵凤昌在晚清时为张之洞的总文案,对来往函电的保存十分用心;退出政坛后他的社会交往更为广泛,对私人信件亦精心收藏。赵凤昌的儿子赵尊岳早年随词学大家况周颐、朱祖谋等学习填词,与民国间许多词学家有书信往来和诗词唱和,同时他还酷爱戏曲,与梅兰芳、程砚秋及为他们写剧本的金兆棪、罗惇曧等有较深的交情,同时父子二人还与不少的书画家、出版家、藏书家、慈善家有密切交往。

    《赵凤昌藏札》的价值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当年北京图书馆《检查函札工作报告》曾对这批资料的内容作了一个粗略的分类,大致如下:一、各项历史资料。如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拳、辛亥革命、讨袁、讨复辟、加入协约、政局酝酿及演变、统一党、变法自强、外蒙独立、外交(中俄、中英、中法、中日)、边防、建设(修路、造船、炼铁)、财政、农民运动、兵匪扰乱、张勋兵扰民、直奉战争等。二、刻书印书的资料。如刻《君宪纪实》、刻《张文襄遗奏稿》、刻《梦窗词》、刻《粟香丛书》、广州开书局刊书、刊译小说及译史、印《冯焕章日记》、刻沈文起《左氏补注》、刻沈西庄《孔注辨伪》、印《国朝词综补》、印观古阁丛刊、印《北江先生集》、印《经世文编》、印佛书等。三、编著书的资料。如《蓼园词选》、《丛书书目汇编》、《丁氏诂林》、《张文襄遗稿》、《廖平拟左传经例长编》、《劝学编》、《邵瑞彭诗词书札》、《洪宪历书》、《叶恭绰书札诗词》、张佩纶《管子大义》及《庄子微言》、朱一新《春秋述义规过考信》、樊增祥之书札及诗、赵椿年搜集金石文字拟汇为—编、赵叔雍《词综集》等。四、文化教育机关的资料。如广东广雅书院、东方图书馆、康有为办《时务报》、刘岳云办《商务报》、在上海筹设图书馆、同文馆改为泽学馆、制造局设翻译馆、热河故宫古物、胡元倓函拟办大学等。这批藏札涉及晚清至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事件,是不可多得的第—手资料。

    其次,赵氏藏札涉及众多在晚清史、民国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研究近代人物和人物关系的第一手资料:辛亥革命前后人物孙中山、杨锐、黄兴、陈其美;学者及作家如刘鹗、沈增植、张佩纶、廖平、杨守敬、李瑞清、缪荃孙、王韬、张元济、孟森、严复;外交家如许景澄、伍廷芳;官僚如张之洞、胡林翼、彭玉麟、端方;诗人如陈三立、樊增祥等。

    第三,藏札中还有数量不少的武进赵氏亲属间的通信,含有大量家族史的信息,对于研究赵凤昌及赵氏家史族谱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得的资料。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此次整理《赵凤昌藏札》,我们意外发现了赵元任的手迹。作为武进赵氏后人,留过洋的赵元任用钢笔写给叔公赵凤昌的信札被精心保留下来,弥足珍贵。虽为家书,所谈话题却不限于讨论家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在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中,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的手稿都有,独缺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手稿。这次的发现,可以弥补这一遗感。

    此外,《赵凤昌藏札》内所收书札涉及晚清及民国间政界、实业界的人物还有:汪精卫、熊希龄、冯国璋、汤化龙、汤寿潜、唐绍仪、盛宣怀、黄郛、沈恩孚、张謇、宋教仁、萨镇冰、黄体芳、袁昶、梁敦彦等。著名的书画家书札有吴昌硕、王仁东、叶衍兰、庄蕴宽、王秉恩、谭泽闽、吴湖帆、陶溶宣、郑孝胥、陈乔森等。文化教育界名人书札有王懿荣、黄遵宪、章太炎、章士钊、黄炎培、叶恭绰、况周颐、朱祖谋、龙榆生、夏承焘、陈衍、仇采、程颂万、邵瑞彭、郑文焯、屠寄、辜鸿铭、许宝蘅、罗振玉、张君劢、朱一新、梁鼎芬、胡元倓等。民国时期藏书家书札有邓邦述、潘承厚、徐乃昌、丁福保、潘祖荫等,民国时期梨园名家书札有王瑶卿、王凤卿、朱素云、程砚秋、金兆棪、罗惇曧等,以及佛教界人物书札有印光法师、林大任、陈裕时(陈圆白)、识本等。

    现国家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联手将这一百零九册藏札进行了全面整理:一是按《赵凤昌藏札》原函册的顺序将全部信札、电报、奏折、诗词编辑成目录;二是编纂了作者小传。《赵凤昌藏札》书前有李小文所撰《<赵凤昌藏札>的来龙去脉暨整理说明》,对此有详细说明,并全部影印出版,使封存多年的私人藏札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赵凤昌藏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定价7200.OO元1)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