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大型清代文章选集——《清文海》即将出版 发布时间:2010-5-4 0:00:00 作者: 





http://www.nlcpress.com/cn/index.asp####
《清文海》出版前言
《清文海》 全106册,精装16开,估价68000元,
即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這部《清文海》,是近年編輯而成的大型清代文章總集,緣起於20世紀80年代的古籍整理熱潮。當時,在老一輩中央領導人的熱情支持下,由黨和國家決策,開展了廣泛的古文獻整理、編輯和研究工作,1983年設立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主要大學都建立了古籍研究所。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不僅指導和資助多所大學古籍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和專題研究,而且規劃了幾種大型詩文總集的編纂,如《全宋文》、《全宋詩》《全元文》、《全明詩》、《清文海》等等,其中《清文海》由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來承擔。
以朝代順序而言,《清文海》處於一系列“全”編總集之末,為什麼不設計為“全清文”、而僅僅作清代的“文海”呢?這是一個非常理智、妥當的選擇。第一,現存清人文章數量極其龐大,僅就詩文別集而言,有人統計為13000餘種,有人約計近20000種,而《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著錄了近兩萬名作者的約四萬部詩、文集,這其中除去詩集則文集也必定數量龐大,而實際上詩集中也多含有序、跋等類文章,況且《清人別集總目》並未將清人別集一網打盡,這是包括本書編者在內的學者們的共識(參見辛德勇:《<清人別集總目>書後》載《中國史研究》2002年4期)。既然文集的確切數量都難以統計,收錄齊全當然難上加難,更何況散見於文集之外的作品,更不知凡幾,欲纂成全清之文,只能望洋興嘆。第二,清代撰文結集者人數極多,由於時代距今尚近,紛繁的文獻遺產,尚未經受歷史時光的充分淘汰。清人優良之作固然甚多,而蕪雜、瑣屑者亦非少量,尤其大量科舉“時文”,多無價值,若將之不加選擇地一攬皆收,實無必要。第三,在清代,即使是文化名人,所撰之文亦非篇篇精品,率爾操觚、應酬筆墨,乃世情常態。他日結集,自身或許敝帚自珍,後人編印,往往更加不忍刪汰,故良莠不齊,在所難免。由此言之,纂輯清文全編,非但不能,亦且不必。
關於明代文章的總集有《明文海》行世,為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學者黃宗羲編選,收錄明代作者七百多人的四千多篇文章,《清文海》書名擬定,蓋得之於黃宗羲《明文海》的啟示。語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容”與“大”被贊為海的優良品性,殊不知“雖大而不求全”,也是大海的又一優良品性,眾海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皆稱“海”而無爭議,更沒有一海欲圖包攬天下之水,選編文集,豈不可略通此意乎!是《清文海》成為全國古籍整理與研究之重點大型項目,其立項是極其合宜的。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眾多研究人員,齊心協力,工作多年,搜羅選編,已將《清文海》工程基本完成。總計收入整個清代的作者1800餘人左右,文章約有1萬5千篇,字數達2千萬上下,全106冊。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有清一代較為重要的學者、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之要文佳作,大抵收攬其中。信哉資料淵藪、文章海洋,泛覽則得知清代社會之概況,研思將有俾文史探討更深廣。
編纂清人的文章總集,前人做過許多嘗試,早在清朝乾隆時期,清廷就曾編成《皇清文穎》一書,後來屢有增補,而其書惟“進禦者方行甄錄”,“未經乙覽,蓋不入選”(《四庫全書》本《皇清文穎·凡例》),自然不足贊稱。清季學者熱心編纂本朝文章總集者不乏其人,如李祖陶《國朝文錄》八十二卷、《續錄》六十六卷,姚椿《國朝文錄》一百卷,吳翌鳳《國朝文征》四十卷,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一百二十卷及其他人的續編,錢儀吉《碑傳集》一百六十卷及繆荃孫《續碑傳集》八十六卷,沈粹芬、黃人《國朝文匯》二百卷等等。其中有的部帙稍小,難以涵蓋清文總體面貌,有的選文標準陳舊,而若《皇朝經世文編》、《碑傳集》之類,則專注於專題性文獻內容。唯《國朝文匯》上起清初,下至光緒,收錄作者1356家,文章共1萬餘篇,取材宏富,是一部較大型也較完整的清代散文總集,此書對不同流派的代表作皆力求收載,“不名一家,不拘一格”,是其優點,學界多所肯定。但《國朝文匯》仍主要從文學性著眼,多選錄散文,注重文章的修辭、章法、氣勢、情感等表現手法,文章內容上的其他價值處於附帶的、從屬的地位,這是編輯者的宗旨所在,無可厚非,而其缺憾亦相當顯然。
今《清文海》的部帙規模,超過《國朝文匯》三分之一,更重要的區別是編纂宗旨並不相同。如上所述,當下尚不具備編纂“全清文”的學術條件,但《清文海》畢竟是接續《全宋文》、《全元文》等等系列性的大型斷代文章總集,其立意仍然具有反映清代社會文化全貌的宗旨,試圖對這一文化遺產做全面開發與利用,促進學術史、文化史、思想史、文學史、社會史、文獻學等等研究的深入,並非單從文學角度出發。概略言之,《清文海》選取清代文章,兼顧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視文章作品的學術性。古籍整理及一切文獻遺產的清理,最重要的目的是為學術研究提供更充分、更方便的參考文獻與資料。《清文海》特別注重清代著名學者文章的選錄,凡有個人別集行世、並且文章學術性較強者,一般皆選取了較多篇目,如顧炎武、錢大昕、章學誠、俞樾等等。對於一些著名學者,如《讀史方輿紀要》的作者顧祖禹,則將其著名學術著述中的序言予以收錄。為了盡力全面提供各門類學術研究的資料,《清文海》注意以選載不同觀點的文章,以反映學風、學派、學術主張的多樣性。例如:對於康熙年間的楊光先,雖然他思想守舊,反對西方曆算方法徹底失敗,仍收入其有關論述以備參考。對乾隆帝曾經信用的沈德潛,特別選入其《尚書古文今文辨》,提示雖然《古文尚書》屬於偽書已成定論,但各方以及一些御用文人仍在為其辯解,不願廢除《古文尚書》的經學地位。而所選乾嘉時期學者許宗彥《原學》,則批評戴震的治學理路,要求改變考據學風;卞萃文《正學約講序》、《遜齋詩稿自序》等文,皆強烈批判考據學派,從中可見乾嘉之際抵制考據學风的學者頗有其人。其他如收錄乾嘉時康基田多篇經史論斷,不僅顯示他當時為著名學者,應當加強研究,亦可糾正俗學將其描繪為風水迷信宗師的謬論。收入嘉道時期張宗泰所撰對書籍的多篇“書後”、跋文,可供學術史研討之參考。諸如此類,不必列舉,讀者自可領會本書對學術之文及學術參考之文的重視。
第二、重視文章具有的某種特異資料性。《清文海》在選文中,還同時注意收錄具有某種特異資料性的文章。例如:康熙年間高官王熙《禁官員貿易書》、趙士麟《禁打鳥》等,表現了文章作者獨到的見解。華蘅芳《對數或問序》、《代數術序》、《微積溯源序》等文,反映出清季數學的某些發展狀況。而李周南的《掩骨所記》、郭續芬《養濟院論》、梅曾亮《光澤縣育嬰堂記》、賀熙齡《育嬰堂記》、汪士鐸《新建育嬰堂記》、羅汝懷《育嬰論》等,光緒年間任河南布政使的額勒精額,還制定了《收養婦孺章程十條》載於文集,這些均為社會史研究的特殊資料。至於關乎婚嫁、喪葬、祭祀、宗族等等社會生活狀態的清文,載於本書,數量可觀,而為一般書史所缺遺,正是《清文海》價值之一端。
第三、重視作品的文學性。《清文海》收入清代各個流派文學名家的作品,如李漁、毛奇齡、方苞、袁枚、汪中、姚鼐等等,不僅選錄篇目較多,而且這些人的文學性散文也占很大比例。此外,全書之中,收載的賦、銘、箴、贊、山水遊記、雜說別傳、題詞、寓言等體裁文篇,數量甚多,皆出於文學性考量。其例顯見,不必多贅。
第四、注意擇取紀實之文。這一選文標準,是指僅僅是某一作者個人的記人、述事而已,其中固然包含增加學術資料的效果,但其文的學術價值的有無、高低尚不能確定,僅供參考而已。例如所收入的多篇人物傳記、墓誌銘,其中特別注意選入《碑傳集》及其續編各書未載者。而收錄的記事之文頗有資料特殊之例,如清初錢澄之《長幹寺遇舊中官述往事記》、顧炎武《記與孝感熊先生語》,清季豹源深《書遵義平匪事》、陳錫麟《記杭州先後失守事》、蕭穆《鄭成功遺跡碑銘及傳》、朱銘盤《朝鮮平壤城箕子廟碑》等等。
此外,選文還特別兼及各種不同層次的作者,即重視以文存人的功能,使本書對名望有別、地位迥異、素養參差的文人,做出或多或少有代表性的、示例性的涵括。吳炎、潘檉章是清初死於莊氏史獄的學者,特將二人各收存文數篇。鄂爾泰、于敏中分別為雍正、乾隆時期重臣,已收文章數篇以存其人,而且取文不限於文集之內。諸如此類,尚有多例,當然,這不能作為選文的主導標準,僅附帶涉及而已。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清文海》收載了清朝多名皇帝的多篇文章,這是與其他清文選集的重要區別,也是力圖“反映清代社會文化全貌”宗旨的典型體現。清朝不乏具備文史之才的皇帝,而且均具個人文集,其中康、雍、乾三朝尤為突出。以乾隆帝為例,其文文筆、氣勢,毫不亞於名流文人,學術見識亦十分高超,即使歷史考據之文,如《陽關考》、《熱河考》、《天竺五印度考訛》、《三韓訂謬》等等,也不可輕易抹殺其學術性。至於文章、諭旨的社會影響,更是普通學者所無法比擬。因此,無視清朝諸帝文集,從任何選文標準上看都是不妥當的。
在選本文章總集的編纂中,《清文海》的選文實行多方面的考量,對於研討相關問題的學者而言,不啻增添了一條提供參考文獻的寬闊的信息通道,甚至會得到足以驚喜的收穫。因此,全國高校古委會設立這樣的項目是完全必要的,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員的工作是應當得到尊重的。
由於項目最初的設計,是準備加標點、校勘並且重新排印出版,最後考慮到主要讀者群體的關係,更適合影印出版,因此使現今即將面世的《清文海》帶有計劃轉型而留下的痕跡。因為轉變出版方式,本社編輯人員做了必要的技術處理,少量篇目,也有所調整。基於以上原因,對於本書的體例與內容,還需要做以下幾點說明:
一、本書所收清文,主要選自清人文集,亦有少量選自若幹部昔人所編總集以及其他清人著作。選文體裁包括辭賦、詔令、奏議、書信、序跋、論說、考據、雜記、碑誌、傳記等。清人專著及筆記中的文章一般不予選錄。語錄、日記、講章、電文、檔案文獻等不收。
二、明清之際的作者,原則上只選收其入清以後的作品。但不少作品的寫作年代很難考清,故凡不能確定者,且按清文對待。由清入民國時期的作者,只選收可以確定為作於清代的文章。對於世人熟知、且政治或文化之業績主要在清亡之後者,如梁啟超、章炳麟、徐世昌等等,暫不收錄。
三、所入選的清代作者,大體依照生年前後順序編排。
四、現所影印之文,主要利用原初工作中選取文本影印,只有極少量因清晰度等原因,經過更換和調整。
五、研究人員曾在選文旁加有斷句、標點符號,影印後保留,有些斷句未經嚴格審定,謹供參考而已。
六、對於每位入選的清代作者,各撰簡要小傳一篇,介紹其姓名、字型大小、生卒年、籍貫、科第、履歷、主要活動及著述等,其中包括了本專案承擔人的學術考訂。
七、選文所用版本,只在該書第一次出現時注明。而所選各篇篇末,均簡注該文出處。
八、對所選各篇文字,隨機撰有校勘記,附之於篇末。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0年4月
(来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