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廿载学林续七全 万篇要文尽一海——《清文海》简介 发布时间:2010-3-19 0:00:00 作者:京 轩 





有清一代,学者文人辈出,封建的学术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除了产生大量经、史、小学等专著之外,刻印文集也成为一时风尚。现存清人文集数量之多,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清人文集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如何使这一宝库能够更充分地被现代人所利用,是摆在古籍整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自1986 年以来,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高校古委会组织实施与资助了系列断代诗文总集“七全一海”的编纂工作。这是一项嘉惠学林、功在千秋的巨大工程,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术研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于上世纪80 年代立项开始《清文海》的编纂工作,对清代文集进行整理。由于现存清人文章数量极其庞大,为利用这浩如烟海的清文遗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出版一部新编大型清文选本。历经二十余年整理、点校等大量繁琐而艰苦的工作,打造出的古籍精品《清文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色:
一、规模宏大。《清文海》总计收入整个清代作者一千八百余人,文章一万五千余篇,字数达两千万上下。精装16开,全106 册。这样一部《清文海》,可以说是目前对清人文集所作的最大规模的整理工程,大体上可以将清代各时期较为重要的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网罗殆尽。它虽然不是“全文”,但由于部帙庞大,选收作者众多,是可以部分地替代《全清文》的某些功能的,也是迄今为止编纂大型清代文章总集的最适宜的形式。
二、反映清代社会文化全貌。《清文海》的编纂宗旨在于反映清代社会文化全貌,并试图对这一文化遗产做全面开发与利用,促进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社会史、文献学等研究的深入,并非单从文学角度出发,因此所收的文章体裁包括辞赋、诏令、奏议、书信、序跋、论说、考据、杂记、碑志、传记等。
三、底本精审。在底本的使用方面,《清文海》编者立足于全国各图书馆,尤其是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尽量选择原刊初刻足本。有时为了找到一篇文章,需要跑好几家图书馆。至于遇到缺卷少页,寻找相同版本配补,更是常有的事。读者可以于一室之内遍览清人诸集,省却舟车劳顿、四处寻觅之苦。
四、体裁创新。一般来说,影印和排印各有所长,各有适用的范围。珍本秘籍和档案史料,影印可保持原貌,防止流传中产生的文字讹误,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数据;排印则适宜古籍常见本,使古籍适于现代读者的需要,有利文化普及。《清文海》的出版,最初是标点、校勘,排印出版,但只排了数册后,由于人力与财力的原因难以继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从2003 年起接过此书的出版工作,经过充分研究与讨论,考虑到主要读者群体的关系,结合《清文海》与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实际情况,决定转变出版方式,采用以点校本为底本影印的方式出版,既忠实反映了古书的原貌,又保证了学者的点校成果,方便学者研究使用。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高校古委会的首肯。
五、使用方便。《清文海》虽与目前已出版的一些清代诗文集图书有极少的一些内容重复,但《清文海》全书有新式标点,适合现代人阅读。同时,书末附有可以满足不同读者需要的各类索引,包括篇名索引、作者索引及清文分类索引。此外,还为每位作者都配写一作者小传,介绍其姓名、字号、生卒年、籍贯、科第、履历、主要活动及著述等,检索使用非常方便。
(《清文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年1月出版,精装全106册,估价6800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0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