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推进古典文学典籍整理工作深入发展——《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一百种出版座谈会纪要 发布时间:2010-3-17 0:00:00   作者:杜东嫣  
    2009年8月13日下午一时,适逢上海书展盛会,《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一百种出版座谈会在书展西二馆召开。会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克勤副社长、副总编主持,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王水照、陈允吉、杨明、陈尚君、骆玉明、黄仁生、汪涌豪,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永翔、龚斌、胡晓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孙逊、黄宝华、曹旭,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培均,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张寅彭等十几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出席会议的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兴康社长、赵昌平总编、老社长李国章和相关编辑。

    赵昌平总编首先回顾总结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三十年整理出版的起伏历程,指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长达三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追求的结果,是社内的四代领导、编辑,学界的五代学者共同心血的结晶。归纳了这套丛书集结对出版社、古籍整理的意义。他认为,这套丛书首先建立了一套文学古籍整理的模式,形成规范体例,包括对前言,正文校、笺、注,跟本书相关的资料,传记、年谱、评论集结、作品辨伪等等的要求,对底本、校本的确定,异体字的处理等形成的一套规范,也被其他出版社在古籍整理方面所采用。通过这套丛书,建立起了古籍社编学相长的学风,凝聚了一批有名望的作者。初二三审在看稿中发现的问题,贴出浮条,返还作者,再由作者酌定。这个过程,不仅在编辑间造成互相学习的气氛,使得编辑成为—个具有—定水平的学者型编辑,也培育了作者。他表示,在国家重视扶植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这套丛书将发展成一套开放性的、作为古典文学典籍整理标志性的品牌,形成规模效应,推进古典文学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

    出席会议的专家畅所欲言,对这套丛书作了高度的评价,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王水照先生认为,品种多,质量好,成为权威、重要的资料,是这套丛书的首要特征,也是它质量的体现。比如对于研究宋代文学的来说,《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姜白石词编年笺注》,都是第一重要的本子,无法回避。苏东坡的诗集,选用冯应榴的《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新出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选用日本天理图书馆珍藏的南宋本为校本,相对更精到。这套丛书中的大部分已达到精品化的程度,这得益于出版社拥有一大批学者型的老编辑。如邓广铭先生特意在其《稼轩词编年笺注》前言中高度评价了责任编辑陈振鹏先生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此书的改进帮助。胡晓明教授指出,中国的文明,具有不间断的特性。而这套书涵盖了先秦至近代漫长的时间跨度,集中了历代诸多大家,汇集了这么多的作者精心的整理,更有整旧如旧,保存原书的面貌的。它在文化传承史上的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标志性。这套丛书不仅是能传承的学术精品,也发掘、体现中国文化的价值。

    陈尚君先生指出,这套丛书从策划至今30年,与一代学者的成长、研究道路相吻合,是任何一个古典文学的学习者都不可绕过的必需品。孙逊先生也强调,作为可靠的资料书,它对学者的意义是终身的。

    作为这套丛书的整理者,徐培均、龚斌、曹旭等先生都惑激古籍社在编辑他们著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在做《陶渊明集校笺》的八年中,龚斌按照体例要求漫慢打磨,对古籍社的高标准严要求深有体会。这种编者与作者间互动友好的关系,也是这一品牌的闪光点。杨明先生指出,编辑在编校过程中贴浮签给作者提疑问的做法,非常好,是高质量、高要求的表现。编辑和作者,在三审过程中应不断交流,有利于提高质量。

    在具体整理体例上,许多教授反映,丛书中有的本子只是标点旧注,有的则有校注、有编年,建议提高到每个作家的本子都有校注、笺注或汇校汇释,并且渗入研究者个人的心得体会,使整理价值更上升—个层次。应当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来,反映出当前的研究成果,做成不仅是资料性的,更是研究性的一套书。而有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推翻的需要重做,胡晓明先生指出,如钱谦益《有学集》、《初学集》的钱曾注,已为陈寅咯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推翻,建议重做新注。董乃斌先生建议古籍社列出欲整理书目,采用招标形式,能者为之。

    在选目上,从广度和精度两方面扩大范围。王运熙先生认为,明代前后七子只有李梦阳入选,建议增选复古派中的代表性人物。曹旭先生认为百种中先秦至六朝所占份额太少,建议补入曹植集及唐前经典,例如《水经注》、《任日方集》等。张寅彭先生指出,乾嘉时期的学术也尚有发掘之余地。

    在版本上,陈尚君先生指出,应当补人流传不广,但是达到很高水准的旧注本。如宋人黄希黄鹤父子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南宋的《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都没有通行本。目前百种中,偏重于文集,他建议增补小说和戏曲方面的作品。

    在具体版式上,孙逊先生建议,多加入一点作家的资料,如手稿、字画影印、古人画像等,既增加文化和学术含量,又能更直观,仿佛与古人对话。龚斌先生希望,除了底本之外,用作校本、参校本的版本,如果条件允许,也能出书影。

    专家们建议多做宣传,扩大这套丛书的影响力。王运熙先生提议在丛书的每种书后把全套书目印上,便于读者一目了然,了解已出版品种。

    关于这套丛书的发展方向,赵昌平总编指出,作为体现新中国古籍整理成就的标志性项目,凡是在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整理文本都要收入。并且,每一个作家的文集,要把当时研究这个作家的材料都收入。时代在发展,新的成果层出不穷,如有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校注本,也可以收入丛书。 会议最后,高克勤先生欢迎各位专家来做这套丛书中尚缺门的品种,以精耕细作的精神,做好、出好这套丛书,使学术精品传承不绝。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