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西夏艺术——中华民族的一朵奇葩 发布时间:2010-3-16 0:00:00   作者:刘景云  
    西夏是我国中古时期重要的封建王朝,它先期与北宋、辽抗衡,后又与南宋、金对峙。李元昊于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建立大夏国,世称“西夏”。辖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青海东部,历十帝。1227年灭于蒙古帝国成吉思汗,享国一百九十年。

    西夏主要民族为党项羌,境内融有众多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族。西夏王朝的文化事业发达而多样,立国前夕,创制了西夏文字,时称“番字”、“番文”或“番书”,有完备的典章制度。境内通行西夏文和汉文,也通行藏文。西夏注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汉藏文化。他们提倡儒学,弘扬佛教,在短短的百余年中完成西夏大藏经的翻译,从中折射出西夏文化璀璨辉煌的一页。

    西夏王国的覆灭,它的文化也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以致史传鲜为人知,文化几近湮灭,连西夏文字也成了无人可识的死亡文字,西夏社会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十九世纪初,中国学者张澍首先在甘肃武威清应寺发现正背凿刻的西夏文、汉文《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其次,二十世纪初,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获取西夏文物文献的大部分,尤其是其中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汉夏对译本,是破解西夏文字的关键,也是西夏艺术研究的关键。从此,西夏研究进入高潮,“西夏学”与“敦煌学”几乎齐名。

    上海艺术研究所、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编著的《西夏艺术研究》,就是根据现今世界的西夏遗迹遗物和考古获取的文物文献,从艺术角度详尽介绍了西夏社会,介绍了西夏文化多民族的特殊性。西夏社会崇尚佛教,艺术品中反映的佛寺佛塔、壁画雕塑、文献版刻,甚至音乐舞蹈都围绕这一主题,从中可以看到西夏党项民族自身的特点,包括人物的圆面高鼻、秃发高髻、宽衣窄袖等等。最关键的是西夏文字的使用,它的文字直接依据汉文字创制,有独体字、合体字,也有形声、会意、假借字。西夏大藏经就是直接译自汉文佛经和藏文佛经的。所绘佛像风格也承续了汉地和吐蕃风格。即使是出土的民间生活用品,也反映了多民族的特点,譬如西夏陶器,就是传承汉民族的工艺。另外传至今日的西夏“河西乐”,和西域音乐舞蹈有直接的关系。全书分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建筑、服饰、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等八章,内容上相互关联交错,不可分割。叙述时列有数百幅彩色图片,许多都是艺术价值极高的精品,在我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全书全彩印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西夏艺术保留的是中古时期西北地域鲜明的西夏民族文化,从中可以全面了解西夏社会的发展,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承,了解我们的古代文明历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估价3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