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敦煌吐鲁番研究的最新成果——《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出版 发布时间:2010-3-16 0:00:00 作者:曾晓红 





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新史料的发现,必然推动史学研究的新发展。100年前发现的敦煌藏经洞和吐鲁番文献资料以及其他的重大发现,无论在材料学研究还是史学研究的观念、方法等方面,都已经改变了旧史学的诸多面貌;然而,新材料的发现并没有中止,新材料催生的新的研究对象、方法、观念的变革也将继续。《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发布的新材料,体现了由材料更新带来的研究的诸多进展。
《敦煌吐鲁番研究》为国际性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一卷,由季羡林、饶宗颐主编,内容包括敦煌吐鲁番以及西域文书、文物涉及的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专题。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开辟了“新获和田文献研究”专栏,围绕新材料的发现和公布以及于阗语和汉语文献的解读两个方面,共收入了8篇有份量的论(译)文。其中,荣新江《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追述了21世纪以来和田新出文献的刊布情况,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段晴释读了三件新出于阗语文献,分别为高僧买奴契约、租赁契约、《对治十五鬼护身符》;荣新江、文欣《和田新出汉语一于阗语双语木简考释》除对一件稀出的汉语一于阗语双语木简的外观和内容进行简介外,并分两组对木简内容进行了录文、转写、翻译,对文献中涉及的地名、人名、量词等详加考释;张湛、时光则对一件新发现犹太波斯语信札进行了断代与释读;本栏还收人了吉田丰撰、广中智之译、荣新江校的《有关和田出土8—9世纪于阗语世俗文书的札记(一)》。这些研究为学界深入探讨于阗国及其对西域历史文化影响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基础,为今后对于阗语历史文献的整体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佛教题材的资料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占有较大比重。本卷收入3篇专论,分别探讨了《首罗比丘经》的文本内容及创作时代问题,《推十二时人命相属法》所反映的命理特征、宗教成分以及信仰群体等问题,敦煌佛教律仪制度中的受座与受斋仪式的同异等问题。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历史研究方面,本卷共收入4篇专论,集中探讨了唐西州散官及其制度特征,曹氏归义军政权的朝贡活动,唐代月料、程料、客使停料、敦煌祭文等问题。
文献整理方面,本卷也不乏精彩之处,如黄亮文以《俄藏敦煌文献》11-17册为范围,对敦煌经籍写卷补遗;万翔对《圣地游记述》写卷所记的行程进行了考订,并探讨了写卷中行程记述的特点、所据材料撰写的时间、写作目的等相关问题;《常何墓碑》是解密唐“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材料,被认为是敦煌藏经洞所出最具价值的文献之一。邓文宽《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校诠》对其中的名物、典故、语词等详加疏释,价值颇高。此外,王倚平对湖北省博物馆藏敦煌遗书,林世田、萨仁高娃对国家图书馆刘廷琛旧藏敦煌遗书进行了编目,可补不足。
著名旅法华裔学者左景权是清末经略新疆的名将左宗棠的曾孙,曾随戴密微(P.Demieville)工作,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参加过法藏敦煌写本注记目录的编写工作。本卷纪念文详述了柴剑虹先生与左氏交往的点滴,并搜录了其敦煌学论著目录,读来令人感慨。而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多次进行西北探险,劫走藏经洞中大量最具历史价值的稀世文书,与新疆地区的各级官员及流放西北边陲的文士进行密切交往和深层讨论息息相关。王楠《伯希和与裴景福的交往》通过钩稽伯希和与裴景福的交往历程,勾勒了中国西北史地研究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现代学术碰撞与交流的肇端。
本卷中的书评,对近年发表的成一家之言的重要学术专著,究其优劣,针砭得当,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两相对照,读来颇为有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估价7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08月)







《敦煌吐鲁番研究》为国际性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一卷,由季羡林、饶宗颐主编,内容包括敦煌吐鲁番以及西域文书、文物涉及的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专题。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开辟了“新获和田文献研究”专栏,围绕新材料的发现和公布以及于阗语和汉语文献的解读两个方面,共收入了8篇有份量的论(译)文。其中,荣新江《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追述了21世纪以来和田新出文献的刊布情况,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段晴释读了三件新出于阗语文献,分别为高僧买奴契约、租赁契约、《对治十五鬼护身符》;荣新江、文欣《和田新出汉语一于阗语双语木简考释》除对一件稀出的汉语一于阗语双语木简的外观和内容进行简介外,并分两组对木简内容进行了录文、转写、翻译,对文献中涉及的地名、人名、量词等详加考释;张湛、时光则对一件新发现犹太波斯语信札进行了断代与释读;本栏还收人了吉田丰撰、广中智之译、荣新江校的《有关和田出土8—9世纪于阗语世俗文书的札记(一)》。这些研究为学界深入探讨于阗国及其对西域历史文化影响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基础,为今后对于阗语历史文献的整体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佛教题材的资料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占有较大比重。本卷收入3篇专论,分别探讨了《首罗比丘经》的文本内容及创作时代问题,《推十二时人命相属法》所反映的命理特征、宗教成分以及信仰群体等问题,敦煌佛教律仪制度中的受座与受斋仪式的同异等问题。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历史研究方面,本卷共收入4篇专论,集中探讨了唐西州散官及其制度特征,曹氏归义军政权的朝贡活动,唐代月料、程料、客使停料、敦煌祭文等问题。
文献整理方面,本卷也不乏精彩之处,如黄亮文以《俄藏敦煌文献》11-17册为范围,对敦煌经籍写卷补遗;万翔对《圣地游记述》写卷所记的行程进行了考订,并探讨了写卷中行程记述的特点、所据材料撰写的时间、写作目的等相关问题;《常何墓碑》是解密唐“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材料,被认为是敦煌藏经洞所出最具价值的文献之一。邓文宽《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校诠》对其中的名物、典故、语词等详加疏释,价值颇高。此外,王倚平对湖北省博物馆藏敦煌遗书,林世田、萨仁高娃对国家图书馆刘廷琛旧藏敦煌遗书进行了编目,可补不足。
著名旅法华裔学者左景权是清末经略新疆的名将左宗棠的曾孙,曾随戴密微(P.Demieville)工作,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参加过法藏敦煌写本注记目录的编写工作。本卷纪念文详述了柴剑虹先生与左氏交往的点滴,并搜录了其敦煌学论著目录,读来令人感慨。而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多次进行西北探险,劫走藏经洞中大量最具历史价值的稀世文书,与新疆地区的各级官员及流放西北边陲的文士进行密切交往和深层讨论息息相关。王楠《伯希和与裴景福的交往》通过钩稽伯希和与裴景福的交往历程,勾勒了中国西北史地研究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现代学术碰撞与交流的肇端。
本卷中的书评,对近年发表的成一家之言的重要学术专著,究其优劣,针砭得当,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两相对照,读来颇为有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估价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