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辽会要》问世——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会要丛书”出齐 发布时间:2010-3-16 0:00:00   作者:潭 柘  
    我国古代史书编纂体例,到唐代发生很大变化。杜预编纂的《通典》开创了典志体的先河,这种体裁主要记录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典章制度的变革。后来又有了《文献通考》和《续通典》。此外,还出现了专记一定历史时期或一个朝代典章制度的专史,这就是会要。它们和《通典》、《通考》的关系,就如同断代史和通史一样。

    最早的会要是唐代德宗时期的苏冕以《唐六典》和《大唐开元礼》为蓝本撰成的《会要》四十卷,宣宗时期杨绍复等人撰成《续会要》四十卷补记德宗以后史实,北宋初年王溥更续纂宣宗以后事,并与苏、杨二书合编为《新编唐会要》,后世省称《唐会要》,共计一百卷,成为重要的一种史书。

    这之后王溥还编纂了《五代会要》,五代时期的史料素称贫乏,《五代会要》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材料。南宋人徐天麟先后编纂了《西汉会要》和《东汉会要》。清代学者有感于这种体裁的必要性,由姚彦渠编纂《春秋会要》,孙楷编纂《秦会要》,杨晨编纂《三国会要》,朱铭盘编纂《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南朝陈会要》,龙文彬编纂《明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约请杨宽、吴浩坤先生编纂了《战国会要》,请陈述、朱子方先生主编《辽会要》。《辽会要》今日出版,代表着“历代会要丛书”的出齐。

    《遂初堂书目》列有《契丹会要》,但此书久亡无存,故祖国北方几百年制度沿革,尤其是南北融合交会之情形,比如北方草原左右南北之制与中原三省六部制之间关系,只能在零篇断简中寻之,颇为不便。需要有一部《辽会要》出版以便查检。《辽会要》的编纂依据辽代风尚制度多与中原不同的特点,参照唐、五代、两汉及宋朝诸《会要》之成法,并参考金毓黻先生《辽会要作法》的意见,斟酌损益,略作变通,分为二十类:纪元、礼、乐、仪卫、交聘、学校选举、方伎、崇奉、职官、民政、食货、兵卫、刑法、地理、部族、灾荒、艺文、国语、附载、边域。依王溥《唐会要》和《五代会要》例,每类下有时列“杂录”一目,于典章制度因革损益之外,记大臣议论及临时制敕等,这类史料对于有关主题亦足为辅翼。旧体会要仅作文字记述,不载图像,今将相关图像斟酌增入,以帮助读者了解辽朝一代科技发展概况。符印为一代之信物,近年契丹文官印出土日多,《辽会要》载以印模,供学者研究。《辽会要》的编纂以《辽史》为主,前人的考证论述及其他研究成果,亦分类摘录选用。又于近年考古所得新材料尽量编入,历代笔记之中相关材料加以采摭。

    《辽会要》的编纂,主编为陈述和朱子方先生,由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专家担任分编。陈述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民族史学家,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高足,曾编纂《全辽文》,一生从事辽史研究,成果卓著。朱子方先生也是著名的辽史专家。《四库提要》“五代会要”条曾说正史与会要是“各明一义,相辅而行”,《辽会要》的出版以及“历代会要丛书”的出齐,相信会给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带来便利。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估价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