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清辑本《七略别录》《七略》整理出版 发布时间:2010-3-15 0:00:00 作者:姚 力 





以六经为主的商周典籍早在春秋末年已经广泛流传,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同时各诸侯国的史籍逐年累增,故此时典籍数量已十分庞大。但是受秦始皇焚书及秦末战乱的影响,先秦文献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存世文献处于散乱的状态。西汉惠帝时,除挟书律,“《诗》、《书》往往间出”;后历昭、宣、元、成诸朝,经学内部的分争渐渐显现,经学的分化促使经传、经说不断增加;再加上文景、武帝和成帝的多次求书活动,使西汉王朝“中秘”所藏的图籍空前繁富又亟待整理。成帝河平三年(前二六年)秋八月,刘向奉诏校理汉朝所藏的图籍,卒后由少子刘歆继其业,两人校书活动先后长达二十多年,一共整理出五百多家、一万三千多卷的先秦西汉典籍,从而使得中国图书进入定本流传的崭新历史阶段。
刘向(前七九年—前八年)校书的过程中,逐渐创建了一套较为合理和完备的古籍校雠流程,包括图书的搜集、来源的分辨,一书内容的确立、文字的校理、篇目的安排、书名的命名,新本的缮写以及“叙录”的撰作等。后来文献学的分支学科诸如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辨伪学等,实由此发展而来。刘向无愧为古文献学的奠基人。其次,在每种书整理完成后,刘向便“条其篇目,撮其指意”,撰成叙录(或称“书录”、“叙奏”)随书上奏。其内容包括:1,全书篇章的次第,各类本子的情况和校雠的过程;2,评述著者的生平、学术渊源和生存时代以及对史书补订和辨误;3,解释书名、书中所记之事的起讫以及全书的主旨、体例和价值等。众书的叙录后来被编成《别录》一书。它是中国最早的群书提要目录,后世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肇端于此。
刘向卒后,刘歆(?——二三年)继承父业,于哀帝建平年间(前六年——前五年)总群书而奏《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群书目录著作,一共著录先秦西汉六艺经传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余篇,诸子“九流十家”著述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余篇,辞赋与歌诗一百○六家、一千三百余篇;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余篇,数术之作一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余卷以及方技之作三十六家、八百余卷(此据《汉书•艺文志》),对于研究先秦西汉时期的学术文化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共同建立了叙列天下百家之学、剖析学术源流的庞大体系,从而确立了一套以儒家经典文本和文本阐释的经学为中心包罗百家的学术体系,成为了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的典范。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刘向撰《七略别录》二十卷”、“刘歆撰《七略》七卷”,自梁、陈以来,流传不广,大概亡于唐末五代。鉴于两书的重要价值,清代先后出现了十家辑本,分别是洪颐煊《问经堂丛书》本、严可均《全汉文》本、顾观光《武陵山人遗稿》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陶浚宣《稷山馆辑补书》本、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张选青《受经堂丛书》本、章宗源辑本、姚振宗《师石山房丛书》本、章太炎《七略别录佚文征》,诸本各有善处,其中以姚振宗辑本最佳,以其辑录佚文数量最多、体例最善、评说考证兼备。
《别录》、《七略》辑本向无整理本,学者不便。澳门大学邓骏捷先生有感于此,决心补此遗憾,积多年之细心工作始克成功。这次整理以复旦大学所藏的姚氏《师石山房丛书》稿本为底本,参以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清钞蓝格底稿本、浙江省图书馆一九三一年铅印本、上海开明书店一九三六年排印本以及诸家辑本、《汉书•艺文志》、各种类书和古书注等进行标校整理。对未有注明出处的佚文,加以补充说明;收入诸家辑本中不见于姚辑本的佚文列入“补遗”,疑为伪托的《关尹子叙录》、《子华子叙录》、《于陵子叙录》、《列仙传序》等列入“附录”。
(《七略别录佚文 七略佚文》,[汉]刘向 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定价:2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0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