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全国政协委员赵昌平在全国“两会”上提议:建立国家级传统文化出版基地 发布时间:2006-3-15 0:00:00   作者:高立志;许嘉俊  
本报讯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近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逐步建立国家级传统文化出版基地建议》的议案,引起了学术界与出版界的重视。

    赵昌平认为,国家对民族精神的高度重视与大量投入,以及出版系统的体制改革,已促使传统文化出版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气象。然而目前从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看,尚难惬人意,如不注意,会重复经济建设中曾出现的以加大投入拉动GDP的取向,更会助长学术界与出版界“向钱看”的倾向,使二者都偏离文化创新为本的健康发展方向。

    赵昌平在提案中引用了复旦大学一位学科带头人的报告。报告指出,目前社科研究的发展已不是钱的问题,国家投入很多,但好的研究成果都不多。原因之一是,超大型项目吸引了优秀人才的绝大部分的精力,使他们没时间从事自己确有心得的研究;原因之二是,由于体制关系,某校得到的某“文化工程”经费,往往是按人头平分,主事者不敢也不能集中使用于优秀人才有潜力的项目。其结果是一方面不少质量一般的学术著作,在过去不可能出版,而现在则可以出版补贴形式出版;另一方面则使优秀著作因得不到足够支持而难产。

    就专业出版社而言,赵昌平认为它们在受惠的同时也产生两方面负面影响。首先,有国家补贴的稿件,经济上无风险,只要无政治错误与严重学术错误,即使无创见,也降格放行。这类稿件一多,便严重冲击计划中的重要项目及出版社的文化发展规划。其次,国家大型项目一多,其他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项目找不到有余暇的作者;同时,因国家项目经费充足,付酬标准远远高于规定标准,也迫使出版社水涨船高,这使得本来就承担着经济风险的出版社自主学术项目不胜重负,往往因此搁浅。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赵昌平提议从思维形态到投入体制进行综合治理,并逐步建立国家级传统文化出版基地。

    据悉,发达国家政府文化投入的普遍经验是“创作——制作——推广”一条龙。因此,赵昌平认为,传统文化的出版事业应更有机地纳入国家文化投入的生产链中,其具体方式可采取由“企业体制,事业托办”做起,逐步建立国家级传统文化出版基地。

    为此,赵昌平建议,首先,需要沟通目前“高校古委会”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两个领导机构的职能,使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出版密切结合,形成前后相承的统一思路与一体化的投入产出链索。其次,协调出版社企业转制与国家文化事业投入的关系。所谓“企业体制,事业托办”的意思是,由包括以上两个机构在内的有关领导部门统一筹划,遴选资质尤佳的传统文化出版社。让它们在总体上企业运作的同时,参与国家传统文化事业的论证、策划,并委托它们承办国家级有关文化项目;在此基础上优中选优,打造国家级的传统文化出版基地。这样既有利于合理运作,少花钱,多办事;也有利于优质专业社摆脱竞争补贴项目的困惑,更安心地从事专业建设,使企业化健康地向纵深发展。

    在提案结尾,赵昌平还强调,中国近现代传统文化专业出版社,从张元济开始,有一个优良传统,即以文化人办出版产业,以文化精神发展出版产业。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它们可说是浴火重生,不仅走出了经济困境,更始终坚持了社会职责,在保持专业品牌的同时,也积累了产业运作的丰富经验,如北京的中华书局,上海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目前专业图书发行码洋过亿,较顺利地完成了转制,提升了品牌,其他如文物社、上海书店、齐鲁书社、巴蜀书社、岳麓书社……均有自身的建树与心得,委托他们承接国家文化事业,完全可以放心,也是对他们的专业建设的支持。这将十分有利于传统文化事业的发扬,建议重点委托这些专业社承办,并经数年考察,建立数个重点委托扶持的国家级传统文化出版基地。
(来源:转自《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