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评审工作完成 发布时间:2005-12-31 0:00:00 作者: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于2005年10月18—20日召开。经会议评审产生的“十一五”规划(草案)项目,将成为制订《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2006—2010年)重点规划》的基础。
今年是实施“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为了做好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规划的制订工作,2005年3月底,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向承担“十五”规划项目的出版单位下发了《关于检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执行情况的通知》(图管字[2005]第189号),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面掌握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的落实情况,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为制订“十一五”规划做好了准备工作。
4月25日,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关于申报“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通知》(新出联[2005]8号),要求各出版单位申报计划于“十一五”期间出版的重要古籍整理研究图书。各出版单位踊跃申报,截止于2005年7月,古籍办共收到来自全国86个出版社的376个项目的申报资料。古籍办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汇总和系统的分类整理,并作了初步情况分析,提交给评审委员会。
“十一五”规划项目评审委员会由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石宗源同志任顾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杨牧之同志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陈祖武先生任副主任,评审委员有(以姓氏笔画为序):邓绍基(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白化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严绍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尚之(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司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余瀛鳌(小组成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林文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庞朴(小组成员,山东大学教授)、徐苹芳(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黄天骥(小组成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林(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傅璇琮(小组成员,中华书局编审)、詹福瑞(国家图书馆馆长)、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教授)诸先生。古籍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松同志任评委会秘书长。
10月18—20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评委会委员15人到会(詹福瑞先生因故未能参加)。石宗源同志在会上讲了话,向与会评委介绍了以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制订、完成情况,“十一五”规划的申报情况,同时指出,规划的制订应体现学术性、计划性、指导性、权威性;审议申报项目、制订“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决定着我国未来五年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发展方向。
评审专家首先依据申报通知的要求,对申报到古籍办的选题376项及由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管理司转来的申报国家“十一五”图书出版规划的古籍类选题36项共412项进行了认真审核,剔除了明显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然后根据“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既要充分反映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又要注重基础研究和基本古籍资料的整理;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既要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提高普及读物的质量,避免粗制滥造和重复出版,又要注重学术总结性项目,注重填补学术空白的项目;要重视科技方面的古籍整理工作和电子读物、多媒体读物的出版工作”的原则,对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逐一进行了透彻的评议。专家们本着公正、公平、严谨、求实的精神,反复讨论、慎重取舍,同时为了体现规划的协调和导向作用,繁荣和促进学术研究,评审委员会专家也根据需要提出了一些补充项目,形成了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规划的初评结果。会后,古籍小组办公室又多方征询学术界意见,增补和充实了一些选题,报经古籍小组领导批准,最后形成《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2006—2010年)重点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
“十一五”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共列入古籍整理选题184项,大致分为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出土文献、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综合参考及普及读物8个门类。这些选题总体说来具备如下特点:(1)具有文化积累、传承和促进学术繁荣的价值;(2)整理方式比较完善,版本选择较为得当,整理者水平较高,或具有原创性,或为后出转精,或为集大成者,既注重了学术的总结性,又注重了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3)整理成果可以达到当代学术研究的新高度;(4)在完成时间和出版质量上确有保证。
日前,古籍小组办公室已向古籍小组成员、顾问,全国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学术机构的古籍整理科研部门寄发了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以期广泛征求学术界意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规划,使之成为真正体现当代古籍整理水平、切合学术研究需要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来源:转自《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5年第11期)







今年是实施“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为了做好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规划的制订工作,2005年3月底,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向承担“十五”规划项目的出版单位下发了《关于检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执行情况的通知》(图管字[2005]第189号),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面掌握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的落实情况,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为制订“十一五”规划做好了准备工作。
4月25日,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关于申报“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通知》(新出联[2005]8号),要求各出版单位申报计划于“十一五”期间出版的重要古籍整理研究图书。各出版单位踊跃申报,截止于2005年7月,古籍办共收到来自全国86个出版社的376个项目的申报资料。古籍办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汇总和系统的分类整理,并作了初步情况分析,提交给评审委员会。
“十一五”规划项目评审委员会由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石宗源同志任顾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杨牧之同志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陈祖武先生任副主任,评审委员有(以姓氏笔画为序):邓绍基(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白化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严绍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尚之(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司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余瀛鳌(小组成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林文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庞朴(小组成员,山东大学教授)、徐苹芳(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黄天骥(小组成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林(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傅璇琮(小组成员,中华书局编审)、詹福瑞(国家图书馆馆长)、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教授)诸先生。古籍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松同志任评委会秘书长。
10月18—20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评委会委员15人到会(詹福瑞先生因故未能参加)。石宗源同志在会上讲了话,向与会评委介绍了以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制订、完成情况,“十一五”规划的申报情况,同时指出,规划的制订应体现学术性、计划性、指导性、权威性;审议申报项目、制订“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决定着我国未来五年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发展方向。
评审专家首先依据申报通知的要求,对申报到古籍办的选题376项及由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管理司转来的申报国家“十一五”图书出版规划的古籍类选题36项共412项进行了认真审核,剔除了明显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然后根据“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既要充分反映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又要注重基础研究和基本古籍资料的整理;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既要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提高普及读物的质量,避免粗制滥造和重复出版,又要注重学术总结性项目,注重填补学术空白的项目;要重视科技方面的古籍整理工作和电子读物、多媒体读物的出版工作”的原则,对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逐一进行了透彻的评议。专家们本着公正、公平、严谨、求实的精神,反复讨论、慎重取舍,同时为了体现规划的协调和导向作用,繁荣和促进学术研究,评审委员会专家也根据需要提出了一些补充项目,形成了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规划的初评结果。会后,古籍小组办公室又多方征询学术界意见,增补和充实了一些选题,报经古籍小组领导批准,最后形成《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2006—2010年)重点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
“十一五”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共列入古籍整理选题184项,大致分为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出土文献、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综合参考及普及读物8个门类。这些选题总体说来具备如下特点:(1)具有文化积累、传承和促进学术繁荣的价值;(2)整理方式比较完善,版本选择较为得当,整理者水平较高,或具有原创性,或为后出转精,或为集大成者,既注重了学术的总结性,又注重了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3)整理成果可以达到当代学术研究的新高度;(4)在完成时间和出版质量上确有保证。
日前,古籍小组办公室已向古籍小组成员、顾问,全国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学术机构的古籍整理科研部门寄发了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以期广泛征求学术界意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规划,使之成为真正体现当代古籍整理水平、切合学术研究需要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